卜蓬仙(1886—1972年),原名八榮,廣東梅縣梅南龍崗村人。
幼時就讀於本村私塾。13歲到梅南官塘圩其長兄開設的“調元堂”藥鋪當學徒。8年後,拜店內老中醫為師。習醫時,其父曾諄諄教囑:“行醫要有醫德,勿貪財,以濟世救人為重。”經過3年多的努力學習,醫學得到長足的進步,先在官塘圩自行開業,後離鄉往暹羅(今泰國)行醫。在曼谷與許多老中醫辯論病例,有理論,有實踐,為同行所讚賞。數年後奉父命返國。仍在官塘開業。凡有病者,無分日夜、遠近、貧富,只要有請,他立即前往診治,深得民眾讚許。他常說:“不能為良相,亦應為良醫。”他以清代名醫陳修園“十可學,十不可學”為座右銘。在梅南、水車一帶,頗有聲譽。
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卜蓬仙與名教授古公愚結識,又與梅南的中共黨員胡一聲、鄭天保等過從甚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傾向進步。1927年春被聘為梅南中學校醫,為該校師生治病,不取分文。大革命失敗後,梅南中學因是梅縣革命活動據點之一,1929年被梅縣國民黨當局下令停辦。是年春夏間,梅縣縣政府在梅南設立“治安會”實行戶口登記,派軍隊駐紮水車、梅南一帶,此時,中共梅縣地方黨組織秘密動員卜蓬仙出任“治安會”主席,作為內線。
1930年,梅縣蘇維埃政府在梅南順里成立。其時,卜蓬仙因病,經蘇維埃政府批准,帶病出國,在馬來亞吡叻開設“善濟堂”藥行,仍以行醫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卜蓬仙與胡一聲、鄭天保等取得聯繫,於1950年秋攜眷返國定居。1951年8月,梅南中學復辦,他被選為學校負責人之一。其時,學校辦公用具缺乏,卜蓬仙將自己的家私無償地贈給學校。1952年,他投資興梅造紙廠,任董事。並任梅縣歸國華僑聯誼會執行委員、梅縣華僑中學董事、中國致公黨梅縣委員會委員。1955年,梅縣首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他當選為副主席。1%2年告老退休。
1972年3月,卜蓬仙病逝於梅縣,終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