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坪紅軍廣場東南邊矗立的一座四方形堡壘,名叫“博生堡”,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犧牲的寧都起義主要領導人趙博生,同時為迎接“二蘇大會”召開而興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生堡
- 監造: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
- 工程指導:梁柏台負責
- 設計:錢壯飛
簡介,趙博生其人,
簡介
該堡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梁柏台負責工程指導,錢壯飛設計。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個堡由青磚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為趙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犧牲的。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該堡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堡內的《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被當地民眾秘密搶救回家保存下來,現珍藏在我館。博生堡於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親自題寫了“博生堡”三字,嵌於堡首,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重新擬寫了紀念趙博生烈士碑文,立於堡內,博生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博生其人
趙博生,河北省黃驊縣人。1897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總參謀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反蔣戰爭。1931年2月第二十六路軍奉蔣介石之命來到江西參加“剿共”戰爭,他十分不滿,暗中尋找中共秘密組織。經該部中共地下特支考察培養,並報經中共中央軍委特批,他於1931年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趙博生入黨後,在中共地下特支領導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積極在部隊中宣傳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政策主張,宣傳蘇區新鮮事物,激勵官兵抗日愛國熱情。他還利用同鄉同事關係,做通了該部第二十五師旅長董振堂、季振同等的起義思想工作,為後來該部全體起義加入紅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等的親切關心和全力支持下,根據中共地下特支的決議,1931年12月14日晚,趙博生在總指揮部(寧都縣城耶酥堂)以宴請為名,召集全軍團以上軍官,莊嚴宣布全軍起義,參加紅軍,獲得成功。
第二十六路軍起義後,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下轄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趙博生被委任為第五軍團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軍長。此後,趙博生率第五軍團參加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建(寧)黎(川)泰(寧)等戰役。他在戰鬥中智勇雙全,立下赫赫戰功,曾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一級“紅旗勳章”。1933年1月8日在江西南城黃獅渡戰鬥中,他親臨前線指揮,在戰鬥關鍵時刻率部衝鋒,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36歲。
博生堡為四方形,寓意趙博生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期間犧牲。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該堡被國民黨政府拆毀,堡內的《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被當地民眾秘密運回家保存下來,現珍藏在瑞金革命紀念館。
博生堡於1955年按原貌重建。“博生堡”三字為朱德親筆題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重新擬寫了紀念趙博生烈士碑文。“博生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鐘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