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龕石窟(南龕古窟)

南龕石窟

南龕古窟一般指本詞條

四川巴中城,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械櫛比相連,它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它是巴州古文化的結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龕石窟
  • 外文名:nankanshiku
  •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
  • 門票:40元
  • 特色:巴州古文化
  • 營業時間:8:00—17:00
地理位置,藝術特點,

地理位置

南龕石窟,即巴中南龕摩崖造像,簡稱南龕石窟,或稱南龕坡,位於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始創於隋,盛於唐,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龕,二千七百餘尊,有經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三十五條,詩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南龕石窟南龕石窟
南龕造像是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觀音菩薩”、“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八部護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後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

藝術特點

南龕造像的特點是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如107龕的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頭戴華玉的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臥豐,身軀健美,表情莊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布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
南龕石窟南龕石窟
南龕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鍊。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南龕石窟南龕石窟
南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建有記載6550餘名紅四方面軍將士簡歷、照片及5000餘件手跡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山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由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餘件和1800多萬字的史料,再現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