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絲綢

南陽絲綢

中州傳統名產。素以色澤鮮潤、軟亮輕柔而著稱。其質地精良,嚴謹緻密,圖案美觀,燦如雲錦,自古馳名中外,久為豫省出口大宗。主產於南陽北部山區,二十世紀初葉為其鼎盛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絲綢
  • 產地:南陽北部山區
  • 特點:色澤鮮潤、軟亮輕柔
  • 產業鏈::養蠶、繅絲、織造、印染、行銷
特點,檔案匣,歷史,故事,

特點

中州傳統名產。素以色澤鮮潤、軟亮輕柔而著稱。其質地精良,嚴謹緻密,圖案美觀,燦如雲錦,自古馳名四方,久為豫省出口大宗。據《元和郡縣誌》所載,唐開元年間南陽已有“絹”和“絲布白菊之貢”。明嘉靖年間,南陽府在宛縣設有“染織局”,全府每年從絲綢行業征賦銀2.8萬多兩。清同治年間,有殷汝璧知南陽縣,竭力勸導各機工改良製品,數年間頓改舊觀,時南陽綢有殷綢之稱。“其色澤品質雖較江浙為遜,然視汴綢則過之”。清光緒二十八年,南陽縣令潘守廉派人赴山東、湖州、蘇杭等地引進良種,招雇蠶師和絲匹至宛,輔導養蠶、繅絲、織造、印染新工藝,培植槲蠶、柞蠶、湖蠶、椿蠶。,近山之處養山蠶,近城之處養家蠶,漸為普遍。當時宛城各主要街道及近郊農村,到處是織綢的手工業作坊。“邇時匠心精巧,幾與蘇杭爭勝,每年銷售價約數十萬金”。(《河南宛報》丙午三十一期)1902—1903年間,清省府的《河南宮報》接連刊出南陽縣的《栽桑問答》、《養蠶要求》、《養椿蠶簡明法》、《蠶病辨徵》等書。1905年9月清省府又把南陽縣的湖縐、捻線緞、起花棉綢等絲織工藝晶送往京師陳列。1902~1920年間是南陽絲綢的鼎盛時期。當時宛城內外手工業絲綢作坊有700餘家,織機3000多台,絲綢莊30多家,最大的久成一家擁有織機20多台,工匠100多人。還在上海、武漢、鄭州、開封、北京等地設有分莊。僅南陽城每日可織綢縐1000餘匹,值銀17000餘元;每年約出貸400萬匹,共值銀600餘萬元。1919年鎮平有大小織機.2500台,出口較南陽稍遜。石佛寺為絲綢貿易集散地,經營極盛,人稱“小上海”。1911年上海大豐絲綢莊到石佛寺設莊,與久成抗衡。南召縣也地產山蠶,出絲頗盛。居民多織造繭綢運銷各地。南陽各地絲綢花色有龍虎、竹梅、松鶴、散花,後發展為要什麼花織什麼花。花色繁多,工精藝巧,大有與蘇杭爭勝之勢。但不幸的是,曾譽滿天下的南陽絲綢,1921年以後逐漸衰落。長期的社會動亂和政治腐敗致使蠶絲產量銳減,原料日趨缺乏,產品聲譽江河日下,綢莊機戶相繼倒閉。至解放前夕,南陽絲綢已瀕臨絕境,處於奄奄一息狀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積極發展養蠶事業,大力扶植絲綢工業一1949年2月恢復了柞綢、八絲綢、花絲葛等7種傳統產品的生產。以後逐步增加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翠花縐、花軟緞、軟緞被面、裝飾緞。1968年南陽絲綢恢復對外出口,產品暢銷歐美20幾個國家和地區。1979年以後,南陽的桑棉綢、雙縐等8種絲綢產品被省評為“優等產品。
今日柞蠶坡今日柞蠶坡

檔案匣

品類:南陽山綢、柞絲綢、雲織、八絲綢、花絲葛、翠花縐、花軟緞 花色:龍虎、竹梅、松鶴、散花
柞蠶坡柞蠶坡
產業鏈:養蠶、繅絲、織造、印染、行銷
日產值:1000匹 銀元17000(僅南陽府城不完全統計,不包括周邊各縣、鎮)
主產地:南陽府城、近郊商業名鎮(如鎮平、石佛寺鎮、賒旗鎮(今社旗縣))北部山區(如南召、魯山)
消費市場:南陽周邊、西歐國家、北美地區
中轉市場:漢口、上海等
鼎盛期:1902--1920
名詞解釋:柞絲綢,柞絲綢就是用柞蠶生產的絲線織造而成的綢子。我們通常熟知的桑蠶吃的是桑葉養於室內而柞蠶吃的是柞樹葉放養於室外。柞蠶體格較大於桑蠶

歷史

雲錦南陽綢 經緯兩千年
“富家女兒婆家找,先問蠶坡有多少”、“柞墩好比搖錢樹,蠶坡類似聚寶盆”……在南陽民間,流傳著眾多和桑蠶、柞蠶相關的諺語,南陽也歷來有“養蠶為業,植柞為本”的傳統。
南陽柞綢始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質地精良、圖案美觀、燦若雲錦,“久已四方馳名”,除敬奉皇室,還遠銷國外。清末,南陽柞綢業進入鼎盛期,南陽城出現“孺婦會絡經,處處梭子聲”的景象……
養蠶為業 植柞為本 柞蠶漢代“落腳”南陽
傳統絲綢分為家絲綢、山絲綢兩種。家絲綢以桑蠶絲為原料,山絲綢以柞蠶絲為原料,亦稱柞綢。
南陽地處秦嶺東南,既沒有南方的高溫多濕,也沒有北方的多風乾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南陽的桑蠶、絲綢業早在東周就已起步,申國之絲織品已有疏密之分和“綠兮絲兮、女所治兮”的染色之術。《南陽蠶業志》記載:西漢時期南陽即為全國桑蠶八大產區之一,宛邑設立“工官”管理絲綢行業;西漢後期戰亂頻繁,但南陽郡守召信臣仍“勸民農桑末歸本民以殷富”……
南陽絲綢業的繁榮源於柞蠶。柞蠶於東漢時期進入南陽,並形成南陽的柞綢紡織業。山東是柞蠶業的發源地,南陽柞蠶從山東引入,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最早落腳地在南召縣。至明嘉靖年間,南召“山絲產額甲於各縣”,出現了較大行店、貨棧等,南召店(舊縣城)“日進斗金”……
《泌陽縣誌》載:“山繭綢,山蠶食栗葉、橡葉節間,取絲為綢,其質堅韌。泌陽貢絹布,絹指此。”記錄了唐天佑三年(906年),南陽郡比陽(今泌陽)縣令朱全忠把絹布(即南陽柞綢)作為貢品,敬奉皇室之事。
清代,南陽柞蠶業蓬勃發展,至清末,柞蠶業已由南召擴及到南陽、鎮平、方城、內鄉、舞陽等地,桑蠶業大有被柞蠶業取代之勢,南陽柞綢業進入了鼎盛期。
婦孺會絡經 處處梭子聲
清末南陽柞綢進入鼎盛期
清末,南陽柞綢業進入鼎盛期,宛城一度出現“孺婦會絡經,處處梭子聲”的景象。南召、鎮平、方城三縣商賈成群,店鋪林立,柞綢業尤為繁榮昌盛。
南陽民俗專家白萬獻說,民國初年,南陽綢莊林立,整個南陽城好像一個大絲織廠,僅南關、小東關、小西關三處就有900多戶從事絲綢生產;楊家後坑、趙家花園、外號街等處幾乎家家有機房,戶戶能紡織。
《南陽蠶業志》記載,清光緒二年(1876),南召縣養柞蠶已達3萬筐以上,產絲10萬多公斤;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上海“久成”絲綢行在李青店、板山坪設立分行,南陽柞綢銷往俄國、歐美等地;民國十年至民國二十年(1921-1931),南召全縣蠶農達17230戶,占總農戶的65%,產柞綢280多萬米……
清宣統年間(1909-1911),河南省的柞綢貿易中心轉移至方城拐河鎮,至1929年方城柞蠶業空前興盛,時年總產繭1.5億粒,織機發展到5000多台,經營絲綢的商行70餘家,年銷售30多萬匹,遠銷美、英等國。清《河南通志》載:裕召設綢卡,裕州拐河分卡為最重。
清光緒元年(1875),鎮平縣手工柞綢已弛名中外,除在上海、山西等地銷售外,還遠銷俄、美、法、德等10多個國家。民國初期,鎮平縣經營絲綢的商戶就有1000多家。民國十年至二十一年(1921—1932),鎮平全縣有絲綢行150餘家、煉染作坊40多座、機台1萬多張,成為河南柞綢的主要集散地,貿易盛極一時……
全國柞蠶生產基地
“絲毯之鄉”與“柞蠶之鄉”
今天,南陽成為全國著名的一化性柞蠶繭生產基地。
南召、方城、鎮平、內鄉、淅川、西峽6縣先後被確定為“全國19個柞蠶基地縣”,南召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柞蠶之鄉”,鎮平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絲毯之鄉”,“南召一化柞蠶、繭、絲(綿)、綢”通過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

故事

南陽作家群領軍人物周大新的長篇小說《第二十幕》以及由周志方改編黃健中執導的49集電視連續劇《經緯天地》較為全面、藝術性的講述了20世紀南陽絲綢業代表“尚吉利”的故事。 清朝末葉,大旱年間。
《經緯天地》海報《經緯天地》海報
“尚吉利”作為南陽絲綢業的小作坊,尚安業的兒子尚達志年少氣盛,闖蕩賣綢,遭到大綢商楚陶朱的蠻橫欺壓。在秦家父子的仗義幫助下,方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因禍得福。
辛亥革命爆發,兵荒馬亂。
尚達志救下一個即將凍死的乞丐栗溫保,由此埋下禍根。南陽鎮守使晉金存,正在緝拿悍匪頭目栗溫保,此間偶遇尚達志熱戀中即將成親的美麗姑娘盛雲緯,公報私仇,抓捕了尚達志。為此,尚秦兩家被騙盡家財,陷入困境。盛雲緯為救尚達志,委身嫁給晉金存,婚後發現自己懷上了尚達志的骨肉,心如刀割。
達志幾乎瘋癲,絕望之餘迎娶了一直暗戀他的順兒。他的父親在絕望中死去,留下遺囑,尚家家業一日不興,死不瞑目。秦父最終以自己的死追回兩家的十萬兩失銀,“尚吉利”終於又掛起了招牌。
尚達志經營的“尚吉利”綢行漸有轉機,不料晉金存親手開槍打死了盛雲緯。雲緯臨終留下遺願,希望她和達志的女兒貞祺能認祖歸宗。順兒用寬厚的母愛接受了這個不幸的孩子,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
尚達志研發的“花旗”綢在美國舊金山博覽會上獲了獎,但好景不長,假綢四起,再遭陷害。楚陶朱等人綁架了尚達志唯一的兒子尚立世,尚達志極力反抗,最終撕票,尚達志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一波未平又起波瀾,楚陶朱籌巨資囤絲,欲操縱絲市;尚達志聯合絲業同仁,大力拋絲壓價。情勢膠著之時,“尚吉利”機房織機被燒,絲價聞風大跌,楚陶朱徹底破產,亡命天涯。
抗戰爆發,民族危亡。
楚陶朱充當間諜,帶日軍闖進“尚吉利”,被憤怒的民眾打死。尚達志收殮戰死者的屍體,順兒和幾百名寡婦用最好的花旗來裹屍送他們上路。
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尚吉利”浴火重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