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門峽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14行政村
- 政府駐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卻藏寺
- 電話區號:0972
- 郵政區碼:810500
- 地理位置: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北部
- 面積:224.47平方公里
- 人口:1881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火車站:西寧站,西寧西站
- 車牌代碼:青B
- 行政區劃代碼:632126
行政區劃,風景名勝,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日照,地溫,降水,霜期,風,
行政區劃
全鎮有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8811人(2017年)。居住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蒙、回五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全鎮人口的30.8%。總轄面積224.47平方公里。轄南門峽居委會;卻藏寺、磨爾溝、大老虎溝、祁家莊、西坡、麻其、七塔爾、東溝、尕寺加、西山根、峽口、北溝腦、古邊、卷槽14個村委會。
南門峽鎮
風景名勝
景點有南門峽水庫和卻藏寺。
境內主要山嶺有大俄博山、尕俄博山、蘭卻山、青獅山、白象山、十八羅漢山、二龍戲珠山、石龍讀經山、龍鳳朝陽山等。著名的清代皇家寺院卻藏寺,是黃教北方四大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崇山峻岭之中有“國師泉”、印度大翻譯師然洛扎哇修行洞、釋迦牟尼的腳印石、卻藏活佛的禪行洞、二郎埋甲冢、聖母天池、蘭天門、雪山冰川,構成了古剎、秘境、聖湖、古洞等自然景觀。還有美麗而神奇的燕麥川、卻藏灘—寬闊平坦,土壤肥沃,水草豐美,是活佛的搖籃。高僧大德輩出,聞名蒙藏地區。山上松柏常青,與高峽平湖之稱的南門峽水庫相映成輝,又是雪域高原罕見的風水寶地。十八羅漢山、二龍戲珠山、石龍讀經山、龍鳳朝陽山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1、卻藏寺和卻藏活佛世系,是南門峽鎮人文景觀的第一品牌和象徵。南門峽鎮轄區內,山川雄渾,鐘靈毓秀,風水氤氳。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聽信方士之言,認為此地常有“王氣”橫天。為了朱家江山永固,特遣欽差大臣赴此地詳加勘察,尋得龍脈而斬斷,至今留有遺蹟;而以卻藏灘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的確有著十分奇特的人文歷史積澱。從清初至民國,此地共出活佛48位,被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內蒙等地的藏傳佛教寺院所迎請,其中有不少為著名活佛、高僧大德,如卻藏、章嘉、賽赤、拉科、夏日倉、赤乾倉、柳家、都蘭王佛、白佛等。在一方有限的土地上,集中出生如此多的活佛,這在青藏地區絕無僅有,究其原因,這與南門峽地區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這也正是道光皇帝在此地敕建皇家寺院卻藏寺以鎮“王氣”的深層次原因。可以說,南門峽卻藏灘地區是青藏高原藏傳佛教的風水寶地。因此,民間稱卻藏灘為“活佛的搖籃”,十分形象地點出了卻藏灘與藏傳佛教的深厚淵源。歷史悠久,在藏傳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卻藏寺和卻藏活佛世系,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人文背景下產生的。這是一份獨特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們深入發掘,打造卻藏寺文化旅遊系列產品的寶貴元素和底蘊所在。
2、南門峽的自然景觀豐富多樣,秀美與雄渾並存。很多景觀處於原生態,如岔巴峽、七塔峽、大小老虎溝、磨爾溝等景觀原始古補,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飛瀑山泉、絕壁秘洞、天池如鑒、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具有原始洪荒的大美,無盡的詩情畫意,具有獨一性和不可複製性。
3、南門峽還有一些複合景觀,亟待開發利用。如明代長城地扼進出南門峽的咽喉要道,尚留有幾段殘跡;印度高僧、大翻譯師然洛扎哇修行的修行洞、卻藏禪洞、明嘉靖時西寧府都指揮(軍區司令)任彬的岩刻詩詞等,這些景觀很有神秘性,與藍天白雲、絕壁懸崖渾然一體,成為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給遊人們無窮的遐想空間,適於打造尋古探秘的景區。
上述三種類別的旅遊資源,都有歷史記載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作鋪墊,表里貫通,相映成趣。如果將這些資源加以深度發掘,規劃整合,以不同的旅遊線路串連起來,即可成為南門峽文化生態旅遊產業的主體工程。
歷史沿革
原屬大通縣隆旺鄉,1954年劃歸互助縣,1958年與豐稔鄉合併為卻藏寺鄉後併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設南門峽公社,1983年改設南門峽鄉。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號文批覆:撤銷南門峽鄉,設立南門峽鎮。
地理環境
日照
南門峽鎮地處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乾潔,透明度好,雲量少,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消弱較少,所以,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強日照時間長,年輻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4-8月)輻射量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輻射量的52.2%,這就彌補了高寒的缺點,冬不冷夏不熱。 氣溫 蔡家堡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也由於地形複雜,高差懸殊,熱量資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帶帶差異十分明顯,氣溫分布總的趨勢是由北往南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內北部及東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氣溫均在0℃以下;年中各月氣溫的變化又以春、秋最為劇烈,這期間月溫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溫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溫最為迅速,各地可達7.0℃-8.0℃。夏冬兩季的氣溫均較穩定,月際間變溫一般均小於3.0℃。川水、淺山地區3月份起氣溫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兩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遠鎮以下的淺山地區一般超過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縣年平均氣溫為3.4℃。各月平均氣溫日差14.4℃,各月平均氣溫年差25.4℃。
地溫
南門峽鎮年平均為6.7℃,得月平均地面溫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為-9℃,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58.7℃,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29.8℃。其中縣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4℃-6℃;中部淺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3℃-4℃;腦山、半腦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0℃-3℃;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區(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
降水
南門峽鎮地處內陸,一般降水不足。降水來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來的西南季風;其次是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亞來的水汽。降水地區和季節,分布很不均勻,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穩定。每年以6、7、8、9四個月雨水較多,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兩個月降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區分,南部高丘陵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淺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腦山、半腦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隨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發量: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發量隨著氣溫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發量最大,5月份一般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來年1、2月份蒸發量最小,月平均蒸發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間。 濕度: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全縣年平均相對濕度較低,僅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為51-55%。5月份以後,隨著降水量的增加,相對濕度也隨著逐漸增大,到8、9月份為最高,一般為78-79%,到10月份以後,又逐漸下降。
霜期
春末夏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晚霜凍,夏末秋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早霜凍。蔡家堡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結束,南北相差一個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後相差一個月。各地晚、早霜出現的時間,大體與日均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相近,無霜期從南部的川水地區逐漸向北部的腦山地區縮短,南部可達140天左右,北部腦山區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沒有絕對無霜期。全縣無霜期歷年平均112天,最長是1975年,達133天,最短是1978年,僅為103天。早霜凍對川水、淺山地區影響不大,因為作物在早霜凍來臨之前多已成熟。但腦山、半腦山地區,熱量條件差,早霜凍出現較早,個別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現,這時的麥類作物正處於灌漿至乳熟階段,洋芋長薯塊時期,耐寒力較差,經不起零下1-2℃的低溫凍害,對腦山及半腦山淺山地區影響很大。
風
南門峽鎮年風向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1.4米/秒。風以春季為多,四、五月份平均風速為1.7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年平均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風日數達9天,最少的年份為1天。沙暴日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為2天。春季大風吹走表土,有時還颳走肥料和種子,夏秋季遇大風,造成農作物倒狀,危害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