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創辦人張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博物苑-藤東水榭
- 所屬年代:清代
文物特徵
早年的博物苑有中館、南館、北館等主要建築,用於陳列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標本、文物。苑內廣植名木花草,並飼養了少量動物,還逐年建造了藤東水榭、味雪齋、相禽閣、國秀亭、假山、水池等園林建築設施。南通博物苑的建築主要沿中軸線和三邊布置,這條建築中軸線,由北館、中館和南館組成,是博物苑文物標本的主要陳列館。三邊是:北邊沿北館兩側布置,西側是附房兩間(隔牆是花竹平安館),東側是鳥室九間;南邊有三排平房,每排均為五間,從東向西呈一線排列,以南館南側的溫室居中,西側是苑丁室,東側是獸室;東邊,從北向南為遲虛亭、相禽閣、東館、藤東水榭和謙亭(三邊的建築除東館、藤東水榭、謙亭外,多已不存,現基本格局未變)。在北館和中館之間中軸線的兩側,還對稱設定了荷花池、風車(東側)和國秀壇、水塔(西側)。博物苑初建時附屬於張謇手創的通州師範學校,張謇自任苑總理。他曾親筆手書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楹聯,懸掛於博物苑南館大門陽台兩邊,體現了張謇的辦苑思想,博物館是培養人才、普及科學知識的場所,是學校教育的補充。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苑現有藏品主要包括歷史文物和自然標本兩大類。歷史文物主要有玉器、陶器、瓷器、書畫、織繡、碑帖等二十餘類。自然類藏品不僅匯集了南通的動、植物資源如古麋鹿骨角、大鬚鯨、江豚及南通藥用植物,也收藏有國家珍貴的岩礦石及化石標本。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藏品,反映了南通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情況。南通博物苑共有三大展區,歷史文化區、濠南別業區和新館區。南通博物苑融中國古代園囿與近代博物館於一體,將民族特色與科學內容相結合,是一座“園館一體”的城市園林式綜合性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