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妝迎

南豐道教民俗“妝迎”活動源於軍峰三仙的膜拜與祭祀。相傳晉時王方平、郭族兄弟倆曾以殺豬宰牛為生,後遇人天主教浮邱道長便放下屠刀、拜其為師,師徒三人也便定居軍峰煉丹觀修行,經年深日久、終丹成道就而成仙,世人稱之為三仙真君,至宋時宰相曾布呈報宋徽宗皇上詔封為喜惠侯。自此,千年來棄惡從善、德行高尚的三仙故事在南豐乃至贛東方圓幾百里民間中廣為流傳,對軍峰三仙的祭祀活動也代代相傳,而其中最具規模的活動為“妝迎”。

南豐道教民俗“妝迎”已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這也是江西第一個集道教與民俗為一體的“非遺”活動項目。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南豐妝迎
  • 主題詞:民俗,妝迎,南豐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北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南豐“妝迎”源自北宋年間,因皇帝詔封軍峰山之神為嘉惠侯,百姓每隔十年便接駕1次,是為“妝迎”。南豐“妝迎”活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主要包括迎祭儀式、踩街節目、“妝迎”服飾、“妝迎”音樂、“妝迎”器具、“妝迎”習俗、“妝迎”緣由等。南豐妝迎活動的表演形式豐富多彩,風格古樸粗獷。在巡遊佇列中,一般以神銃和蟒鑼開道、涼傘檔傘彩旗樂器隨後,各類神話劇中妝扮人物的迎盤(轎)緊接,“三仙真君”的神轎坐陣中間,各種民間古樂聲、鞭爆聲、歡呼聲驚天動地,氣勢浩大。
所謂“妝迎”,就是以祈福消災為初衷、以民間藝術、民俗祭祀為內容、以民間童男童女妝扮各類神話故事人物伴駕軍峰“三仙”巡遊南豐城鄉為方式的一項獨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間民俗活動。此項活動從宋時開始,每十年舉行一次,而有歷史資料具體記載的僅為1854年、1902年、1947年三次;在2007年10月13日至16日,由南豐縣人民政府與省道教協會聯合將時隔60年之久而瀕臨失傳的南豐“妝迎”以新的姿態重新在“江西(南豐)道教文化藝術節”中向世人展示,一時20餘萬人云集南豐縣城觀看,真可謂萬人空巷、村村空戶,場面舉世空前,境內外媒體作了大勢報導。

歷史淵源

南豐妝迎源於對軍峰“三仙”的祭祀和謁拜。“翠壓五嶽”的軍峰山一直視為一邑之“鎮山祖龍”,成為方術之士潛心修煉的名山,相傳晉時王方平、郭族兄弟倆曾以殺豬宰牛謀生,後放下屠刀,棄惡從善而拜人天教主浮邱道長為師,定居軍峰山修煉,年深日久,終於丹成道就而成仙,世人稱之為三仙真君。
據明《正德建昌府志》和清康熙《南豐縣誌》等歷史文獻記載,南豐“妝迎”自北宋宰相曾布(南豐人)奏請皇帝詔封軍峰山之神(主要指軍峰山頂軍山殿的三仙)嘉惠侯開始,軍峰山下的南豐境內各都便建成一個個行宮,南豐“妝迎”活動也由此產生。
南豐百姓每隔十年便接駕1次至都(舊時村落)“妝迎”,落腳山下行宮,若遇久旱無雨,還將破例接駕禱雨。
千餘年來,這種民間祭祀活動代代相傳,並逐漸將民間藝術、民間故事、民間風情、民間道義穿插其中,淡化了迷信色彩,形成一種獨具南豐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
從宋時至明朝初期,文獻記載,每隔十年便接駕至都巡遊,駐駕二都華洛殿(今市山鎮翠雲村的翠微宮),一年後回軍峰山殿,但具體“妝迎”的時間、表現方式和次數沒有找到記載。而有記載的歷史為清鹹豐四年(1854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均由縣城附近的六都“四甲”牽頭組織的。

基本內容

(一)、迎祭儀式
迎祭儀式是“妝迎”的基本生存形態,也是“妝迎”禮儀中的一種行為規範和程式,其中蘊含著對軍峰“三仙”的崇拜和祭祀。迎祭儀式由設壇——請神——迎神——送神等基本程式構成,即在發起地設壇,然後到軍峰山迎駕“三仙”,再到發起地迎神,送神是在1周年後回軍峰上軍山殿。
(二)、踩街節目
南豐“妝迎”踩街節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神話故事妝扮戲劇、傳奇“三仙”真人再現以及祈福納祥、世俗生活和傳奇舞劇及民間戲曲綜合節目。因蒐集的資料不全,2007年所展示的“妝迎”在傳統踩街佇列中,將南豐民間儺舞、龍獅、花燈、高蹺、竹馬、腰鼓、秧歌、採茶戲等民間藝隊穿插其中,以更大的氣魄烘托傳統神話故事中妝扮人物。同時,每一個踩街陣隊,突出一個神話故事;在2007年的展示中,僅沿用了1947年使用過的3個迎盤(轎),經民間藝術家新製作了7個迎盤(轎)共10個節目,即《哪吒鬧海》、《西遊記》、《封神榜》、《八仙過海》、《三國演義》、《七仙女》、《軍峰三仙》、《麒麟送子》、《鳳舞九天》、《蜜桔仙子》。“妝迎”隊伍一般要在縣城迎游東南西北“四關”,然後回到組織發起所在地的村莊週遊一圈。整個時間為3—7天。“妝迎”活動開始,鳴神銃21響,撞鐘打鼓各36響,各迎盤(轎)依次在鞭炮聲中載歌載舞行走。
(三)、“妝迎”服飾
南豐“妝迎”服飾一方面保留了舊制,一方面又發展了地方的特色,同時還吸收清戲曲服飾,使“妝迎”服飾更加絢麗多彩,成為南豐“妝迎”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妝迎”服飾有八種:一是紅花衣裳制、二是紅袍馬甲制、三是花衫紅褲制、四是戎服披甲制、五是戲曲服飾制、六是長袍服飾制、七是短衫服飾制、八是長袍短衫制。同時,根據歷史人物身份及個人高矮自制不同的長衣短衫。
(四)、“妝迎”音樂
南豐“妝迎”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以樂送神”的古禮樂制,“妝迎”音樂在繼承的基礎上,吸收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而有較大發展。“妝迎”伴奏音樂大致分有三類形式:一是清鑼鼓。用扁鼓和大鑼,或堂鼓、夾鼓、大小鑼、大小鈸等體鳴、膜鳴樂器組合的樂隊,樂手8至12人。二是鼓吹樂。在上述樂隊中加嗩吶和笛子等氣鳴樂器,樂手10至12人。三是吹打樂。在鼓吹樂隊中,再加二胡等弦鳴樂,樂手8至10人。同時還伴有12位神號手,16名神銃手。
(五)、“妝迎”器具
南豐“妝迎”中的道具法器名物很多,有的滲透上古巫術意識,有的體現古代文明禮制,有的反映社會生活變化,形成南豐“妝迎”文化的組成部分。“妝迎”器具有五類:一是兵器軍具,如刀、槍、劍、棍棒、帆旗、令旗等,是古代“執戈揚盾”武裝驅疫道具的延伸。二是法事器具,如執事匾牌、金瓜、木瓜、鐵鏈、桃劍、棕葉、竹枝、聖筶、雷令、八卦符等,為神荼、鬱壘“葦索執鬼”和“桃木辟邪”的演變之物。三是燈燭炮杖,如火把、蠟燭、神銃、爆竹、手香、紙錢、神燈等,是藉助陽精光焰和火炮聲響恐嚇驅趕陰暗鬼疫。四是食物供品,如乾茶(茶葉)、素酒(水)、米谷、豆子等,是古代宗教祭禮和以赤豆、五穀禳鬼的遺風。五是生活用具,如涼傘、檔傘、鐵杈、金紙、神轎、神椅、官曆、朝笏、筆墨、書本、算盤、銅錢、鏡子、手巾等,是“妝迎”娛樂化和世俗化的反映。
(六)、“妝迎”習俗
南豐“妝迎”習俗與人們生活有關,目的都為避邪和納吉祥。史料記載,古時“妝迎”每十年一次,“妝迎”期間,方圓數十里民眾斷屠齋戒六日,極莊嚴、極隆重。妝扮歷史神話故事人物的童男童女均要化妝,表演之前的一個月內必須吃素,以表對神祭拜的虔誠。
(七)、“妝迎”緣由和故事
遠古時期因缺乏科學,人們面對自然災害和自身未來甚至國家的發展趨勢總以多種方式寄託蒼天或神靈的保佑,而南豐“妝迎”起源於“三仙”,希望人們都能像故事中反映的那樣棄惡從善、濟福於人。同時,為了增加神的威力和靈驗,將民間傳說中的系列神話故事均納為一體,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俗,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基本特徵

(一)、內容豐富多彩。南豐“妝迎”有傳說中“三仙”的故事,也有數十個歷史神話故事,同時,每個“妝迎”陣隊,突出一個故事,寓意各不相同。
(二)、地方特色突出。軍峰“三仙”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多種神話故事人物伴駕、民間各類傳統節目齊奏,形成南豐民間戲劇大匯演,場面壯觀,獨具地方特色。既可以綜合表演,也可分段、分劇表演。
(三)、民眾基礎雄厚。南豐“妝迎”,歷經數百年,以廣大民眾為依託,具有廣泛的群體性、參與性和不同祈求者,愛好者適應性。
(四)、民眾自己管理。南豐“妝迎”的參與人多為民間藝人、民間子弟(童男童女),由民眾自發組織,同時,有約定俗成的紀律,有自己的籌款方法。
(五)、民俗風情濃郁。南豐“妝迎”一般在秋收前進行,此時百姓有空,民眾用各種方法慶祝豐收,同時,各類藝人和不同信仰者廣泛參與,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和合氣氛。
(六)、文化底蘊深邃。一是融合了上古人類與自然鬥爭和社會鬥爭的神話,既體現了先民向災害抗爭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人們嚮往從善和睦、富民安康的一種心愿;二是反映了農耕社會對生命和生產的關注,寄託了廣大農民對豐產、豐育和風調雨順的希冀;三是融合了儒、道、釋主流文化思想,體現了儒家和道家的禮儀規範和入世觀念。

主要價值

南豐“妝迎”以祈福消災、富民安康為初衷,以藝術表演、民間祭祀為內容,以民間童男童女妝扮各類神話故事人物伴駕軍峰“三仙”巡遊城鄉為表現方式,近千年來,這種民間活動代代相傳,成為南豐境內有規模、有影響、有特定參與群體和固定活動時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南豐“妝迎”內容豐富多彩,民俗風情濃郁,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搶救、發掘、傳承和保護南豐“妝迎”活動,極具旅遊觀賞及學術和藝術研究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