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明代萬曆(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南華村[資料源於萬曆《儋州志》 黎岐志 村峒]
清朝康熙(1662年-1722年)南華村[資料源於康熙《儋州志》 黎岐志 村峒]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宣布正式開市,當時號為南昌市,後改稱南華市。
南華成市背景: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農曆七月十四日,老市被打敗。老市有一部分人逃來沙溝、南華、葉棲及富克等村莊。為了創造新的生活,老市一些頭人和當地父老商量如何成立一個新的市。很快得到大家同意,並決定十八村(當時包括沙溝沙脊)每位富人和紳士要建設一間規格不一的瓦房。加上老市的40多戶,就可以建起一百間左右瓦房。經過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建起了七八十間瓦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宣布正式開市,當時號為南昌市,後改稱南華市。隔單日為市日。[資料源於南華知名人士黎島心《南華市茅房改建瓦房經歷的回憶》]
民國(1912年-1949年)1912年(民國元年),儋州改州為縣。
1921年(民國10年),改保、甲、團制,全縣分39個團,每團10甲,每甲10保,每保10家。設團董、甲長、保長。
南華保甲團屬儋縣三十九保甲團之一。[資料源於民國版《儋縣誌》]
1932年各保甲團裁撤,劃分為8個自治區。每區設區長一名,副區長二名;區之下設鄉、鎮、里長。南華鎮歸屬於第五區(崇文、興賢、同慶、昌文四里)同慶里(南華鎮、排浦鎮、超頭鎮、英南鎮(田頭市)、新洋市)。第五區自治區分所駐地為白馬井。
民國版《儋縣誌》地輿志九市鎮第132頁記載:
南華鎮,屬同慶里,距縣六十五里(新州鎮)商店百餘間。若往海頭經排浦復經此過。面前有港,魚鹽船到,黎紫出市,互相交易,每年夏秋間,惟瓜子出囗最多。
1939年(民國28年)南華市發展至三百餘戶,人口達到1000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1950年解放之後,全縣仍設8個區,分管93個鄉和7個鎮。南華鄉歸屬於排浦鎮(屬儋縣第三區)管轄。
1958年11月與富克、龍山農場合為龍山人民公社,
1959年場社公開面成立排浦公社。
1983年底排浦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7年春排浦區公所改為排浦鎮政府。排浦鎮管理區下管8個鄉鎮,排浦、南華、昌王、禾豐、沙溝、黑石、瓜蘭、春花。
註:以上資料源於1996年《儋縣誌》卷一地理志。
解放後,政府在南華墟設立生產大隊,建立糧食收購站一所,位於南華墟橫街靠南華港。生產隊收購站一所,位於南華墟橫街靠南華港。農村儲蓄所一所,位於南華墟橫街。供銷社一所,位於南華墟橫街。衛生所一所,位於南華墟市尾。南華國小一所,位於南華墟市頭。電影院一所,位於南華墟市頭。
地理位置
文化教育
南華國小
南華國小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南華鎮鎮立初級國小校。[資料源於民國版《儋縣誌》]
解放後改名為南華國小。南華國小首任校長陳鐘桂,第二任南華小校長,第三任南華小校長符文奇。
南華國小二零一九年三月廢建
古鎮漁港
南華自古成市,市墟里商店林立,有百餘家,貿易繁忙,海港商船雲集。由於當時陸路不是很便利,水路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若往海頭,經排浦復經此過;當時南華港,魚鹽船到,黎柴出市,都在本市互相交易,每年夏秋間,惟瓜子出口最多。
民國版《儋縣誌》記載:南華港作為當時儋縣重要的水路運輸港口,除了瓜子交易港口外,販鹽也有大量交易。民國十三年,為了徵收鹽稅,廣東鹽運使派員到縣,設有徵收內地鹽務處。此時每百斤收銀七毫,其地點或設新英,或設白馬井。至於洋浦、海頭、南華、乾沖、排浦、白馬井諸港則均設有分卡,以便徵收而杜私運,現每一百斤鹽加收光銀二元九角,婦女換販每一擔並沒有則收錢五六百文。
古鎮祠廟
南華婆廟座落於南華墟市尾,如今供奉著一位南華婆,慈眉善目。南華婆的原身是一塊海上白色浮石。
關帝廟座落於南華墟市頭,南華國小旁邊。
土地公廟座落於南華墟橫街。
戰爭時期
《海南之戰》一書編錄《馮白駒關於瓊崖革命根據地情況及瓊崖敵我情況的報告》原文中記載“從儋縣之光村港至昌江之海尾一線,有光村港、頓積港、黃沙港,莪蔓港、新英港、白馬井、鄧屋港、南華市、海頭市、海尾市等。光村港駐一五九師一個連,新英、白馬井駐一五九師四七七團大部,海頭、海尾、南華駐一五六師四八八團。
這一線敵軍空隙頗多,惟從海頭、海尾至莪蔓一帶敵人之統治力強,我之組織力弱(特別是莪蔓周圍之村莊更差)。登入較好的地方是光村至順積、黃沙一段,這段海線長十餘里,只光村市駐一個連敵軍,民眾基礎很好,數年來對曰、對頑展開了頑強的鬥爭。”
文革事件
1968年8月上旬,本墟“籌委會”(縣革命造反派大聯合籌備委員會)和“聯絡站”(儋縣無產階級“七一”聯合總部、“心心向黨”野戰軍司令部和革命根據地老區造反團聯合指揮部)在煎茶山發生械鬥。有多人傷亡(當月上旬,儋縣中和水井也發生兩派武裝激烈衝突,兩事件死亡人數合計100多人)。
[資料源於1996版《儋縣誌》 大事記]
古鎮事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宣布正式開市,當時號為南昌市,後改稱南華市。隔單日為市日。至1939年冬巳發展到三百餘戶,1000多人口。市場非常繁榮熱鬧。
1939年農曆11月初10日,日寇和漢奸來打十八村的下境村莊,最後把南華市燒毀。
1940年春,有少量的市民回來恢復家園。
1964年,巳增加到80多戶。全市僅有瓦房5間,其餘為茅房。
1940年-1964年這段時間中曾被日本人再燒一次(6間),國民黨游擊隊打日偽維持分會時燒一次(幾間)共發生火災五六次之多,每次火災損失房屋10多間至30多間。
1964年正月初幾成立了“南華市籌建瓦房委員會”。主任陳三妹(當時黎井助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陳三妹任大隊長),副主任許帝球;委員有郭兆興、符義倫、簡啟義、羊三佑、蘇仕富、符文奇等。黎島心被大家推舉為顧問兼管理財務。下面分為4個小組:第一組組長符義倫,第二組組長許帝球,第三組組長簡啟義,第四組組長郭兆興。
1964年2月28日召開全體會員大會,宣布“南華市籌建瓦房委員會”組成名單和章程的條款。章程自1964年3月1日起生效。當日大會獲得通過後,當場進行了第一次抽籤。第一位中籤是符二邦,搭上陳應樞。中籤者,大放鞭炮,因而大大地鼓舞了和堅定了全體會員的信心和決心。
1964年-1974年,10年間,“南華市籌建瓦房委員會”幫助市民建成了瓦房48間。在此影響下,農業戶和外來的民戶,也相繼先後建瓦房,逐成今天全圩100多家瓦房的新局面。
[以上資料源於南華知名人士黎島心《南華市茅房改建瓦房經歷的回憶》]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瓊崖獨立總隊的一個中隊進駐南華市。中隊長唐承堯①、指導員符靜濤②。中隊部駐在符帝佐的家。[資料源於南華知名人士黎島心一場難忘的賽歌會--獨立隊同南華青年賽歌的回憶]
1946年10月,國民黨四十六軍撤回大陸後,有一天月光的晚上,獨立隊舉行軍民聯歡晚會,他們選拔十多位戰士同南華十位青年在街道中心進行友誼比賽。經雙方同意約定,誰唱的歌或調聲多誰就獲勝。先由獨立隊唱,後由南華青年隊調和。比賽南華青年隊贏。[資料源於南華知名人士黎島心一場難忘的賽歌會--獨立隊同南華青年賽歌的回憶]
註:①據《儋州市軍事志》記載:唐承堯(1914—1949),又名卓輕,儋縣三都息衍村人。歷任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第一大隊小隊長、中隊指導員和副大隊長,第四支隊特務大隊(後改為第四大隊)大隊長等職,主要負責前線偵察工作。他帶領特務大隊戰士,在澄邁、臨高、儋縣、白沙等地頻繁出動,策應和配合瓊崖革命武裝打擊日偽軍,取得一連串勝利。
②符靜濤,1922年生,排浦鎮羅城村人,原瓊縱第一總隊宣傳科長,曾任海南軍區三十一團政委,汕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廣州市警備區副政委,湛江軍分區副政委等職。
南華古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事記
1945年6月,南華鄉戰鬥,德洋鄉政府交通員葉炳光(1927-1945,排浦鎮老師地村人)在戰鬥中犧牲。
葉炳光簡介
葉炳光 (1927—1945) 海南儋縣第五區老師地村(今屬儋州市排浦鎮)人。1943年參加革命,在儋縣德洋鄉抗日民主政府當交通員。l945年6月在儋縣南華鄉戰鬥中壯烈犧牲。
1948年10月,南華墟戰鬥,南華鄉輪戰隊戰士王玉金(1922-1948,排浦鎮南華村人)戰鬥中犧牲。
1948年10月,瓊縱九團排長符瘦伯(1914-1948,海頭鎮歌康村人)在南華購貨被敵殺害。
1948年11月,白沙三區合作社採購員薛萬國(1921-1948,海頭鎮加樂村人)在南華購貨時被敵殺害。
1948年下半年,北黎戰鬥,瓊縱四團班長麥祥光(1923-1948,排浦鎮南華村人)在戰鬥中犧牲。
麥祥光簡介
麥祥光(1923—1948), 海南儋縣第六區南華村(今屬儋州市排浦鎮)人。1944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縱隊。後編入瓊崖縱隊第五總隊十三支隊當班長。1948年下半年在昌感縣北黎(今屬東方市)戰鬥中壯烈犧牲。
資料來源於《海南史志網》
南華古鎮衛生大事記
1946年7月, 南華墟發生霍亂(傳染很快)死亡10多人(多為小孩);同年8〜9月,排浦鎮霍亂流行,一天內死亡35人。除了霍亂、鼠疫、天花傳染外,還有絲蟲、鉤蟲、蛔蟲病等。
資料節選於《儋縣誌》卷廿五 衛生志
古鎮景色
景點信息
南華古鎮景點免費開放,停車場位置為古鎮海港邊,免費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