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白岱村是房山區張坊鎮一個自然村,邊上有東關上村、北白岱村,該村人傑地靈,空氣清新,物華天寶,山清水秀。張坊鎮作為中國磨盤柿龍頭鄉鎮和北京市唯一的磨盤柿專業鎮,是北京市郊區磨盤柿產區之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佳,是體現中國磨盤柿之鄉產業化發展建設成果的縮影。張坊鎮的磨盤柿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明代,據明萬曆年間編修的《房山縣誌》中記載:“柿,為本鏡出產之大宗,西北河套溝,西南張坊溝無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數,史稱磨盤柿”。自明太祖登基時,張坊就已經大規模栽培磨盤柿,明成祖定都北京後,作為貢品年年進奉。自1998年起先後被中國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批准為磨盤柿生產基地。柿子產品被國家綠色食品 中心評為綠色食品、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定為“中華名果”。
基本介紹
農產資源,村落文化,企事業單位,
農產資源
主要農產品:秋葵、棗子、小胡蘿蔔、球芽甘藍、大樹鳳梨
南白岱村
村內資源:白雲母 、鐵礬土
村落文化
南白岱高蹺絕活兒多
聽74歲的焦啟華老人介紹,早前兒張坊鎮周邊的幾個村,都有自己的絕活兒。“西白岱村是少林會,北白岱村是旱船會,我們南白岱村是高蹺會。”他說,“就是為了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焦啟華老人現在是南白岱村高蹺會的帶頭人,每年正月初二開始,他就領著村裡的高蹺會走街串巷,給全鎮15個村大拜年。“我們村的高蹺是有基礎的,都是一代人一代人地玩兒,我們現在踩高蹺,後面一撥小孩兒弄個小短腿子跟著,這樣,等老的玩不動了,小的就頂上來了。”他說,“光我經歷的高蹺會,就已經有三代人了。”
村里另一位熱心於高蹺會的老人叫劉伯森,是一位退休教員,雖然自己從來沒踩過高蹺,但卻熱衷於村里高蹺歷史的整理。“90年前,當時在涿州有一次匯演,有數十個村,上百個高蹺會聚集去表演,人家都到了,我們南白岱村路上耽擱了。”他說,“結果就在我們村高蹺會進城的時候,遇上了大暴雨,結果因為地上有水,別的村的高蹺都上不去了,就我們是踩著高蹺進的城,結果南白岱的高蹺表演轟動了整個涿州城,出盡了風頭。”
可別以為高蹺是個輕鬆活兒,聽劉伯森老人介紹,這裡面驚險和高難的動作多了去了。比如形如拿大頂的“蠍子爬”,把一條腿抱到後腦勺兒上的“抱背腿”,還有什麼“蹦大板”、“跳戲台”、“拉大車”……您聽這名兒,演起來也輕鬆不了。就拿“拉大車”來說吧,所有藝人都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的“腿子”抱在別人的懷裡,這么像一條龍一樣地單腿蹦。“所有踩高蹺的都是水滸108將里的人物,有丑角兒,有俊角兒,佗頭就是領頭的,得是個‘武腿子’,就是會裡功夫最好的一個。”劉伯森老人說,“出去表演都是先走街串巷,然後到村里空曠一點的地方,開始表演絕活兒。上午表演完了,各村管‘靠齋’,村里每戶分幾個我們高蹺會的人去吃飯,然後下午一敲鑼,再從各家綁上腿子出來表演一會兒,這叫‘謝齋’。”
南白岱村的高蹺會,現在有七八十人,“原先農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這高蹺就給補上了,也能鍛鍊身體、強健筋骨。”焦啟華老人說,“就是現在村裡的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平時練不起來,只能等到春節前有兩個禮拜的工夫,大家再一起練練。”不過好多高難度的絕活兒,可能以後會越來越少了。“練得少是一方面兒。”焦啟華老人說,“過去我們走街串巷都是土路,踩得紮實,現在村里都是柏油路了,太容易摔,而且摔一下也挺嚴重。”打從去年開始,村里給每個高蹺會的成員都上了保險,“有人勸我們把腿子鋸短點兒,可那還叫高蹺嗎?”焦啟華老人說,“安全可以注意,不行就少玩點兒絕活兒,但老輩兒傳下來的高蹺不能擱下,也不能糊弄。”
企事業單位
天築宇誠建材有限公司,金勇石材加工廠,北京懷玉石料廠,第二中學,房山南白岱福利制香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