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山寨群

南漳山寨群

南漳山寨群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是明代至清代時期的古遺址。

入選“百大新發現”的南漳古山寨群,登記有380餘座,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時期遺存,其中以臥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龍寨、尖峰嶺寨、張家寨等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其中大部為進剿白蓮教起義而築。

平面多呈不規則橢圓形和條形,布局嚴謹。寨牆由片石或條石壘砌,設有馬道、瞭望孔、箭垛等軍事設施。以青龍、樊家、尖峰嶺等為代表的山寨建築,充分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徵,堪稱山地建築之奇觀,反映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鄂西北區域難得的自然景觀。

此前,全國雖有10多個省市也有發現古山寨或古山寨群,但像南漳這樣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分布密集、品相完好的實屬罕見。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南漳山寨群以臥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龍寨、尖峰嶺寨和張家寨這6處山寨為典型代表,它們依山就勢,規模宏大,建築獨特,分別建於不同時代,但各具特色。
臥牛山寨,位於東鞏鎮桂竹園村一組(原團山寺村)。寨牆依山就勢,成南北走向,跨越三個山頭,周長4181米,寨牆修築有馬道和步行通道、碉堡、寨門、垛口、炮台、瞭望台、掩體等防禦工事,寨內有不同時代建造的石房、廟宇375間。城內修築有演兵場、跑馬場、校場、點將台等軍事設施,還有明、清時期的碑刻,石雕等文物。
春秋寨,位於東鞏鎮陸坪村三組。依山勢而建,自南向北呈條形布局。寨牆周長1150米,南北長490米,東西寬30~50米,面積2.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石築房屋153間。其東、西、北三面由茅坪河環繞,臨河部位石壁陡峭,形成了一道奇險的防禦屏障。
青龍寨,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青龍寨和與之相鄰的黃家寨、剪子寨、五峰寨共同構成了東南方的防禦體系。山寨依山盤旋而建,東西長127米,南北寬20~40米,面積3810平方米。設有東門、西門。寨內有石築房屋32間,建築面積680平方米。各房均有觀察窗或射擊孔。
樊家寨,位於雙龍寺村北一座山峰的頂部,地勢較為險峻。系一處石構城堡式建築,坐西朝東,平面長方形,有內城和郭城。內城面闊79.40米,縱深36.50米,面積516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設有東、西大門,門上建城樓,正面南、北城角分別建有碉樓。外城南北長102米,東西寬68米,部分牆體保存較好。
尖峰嶺寨,位於肖堰鎮柏樹崗村嵩華山頂,現有寨牆1880餘米,現存石砌房屋160餘間,整個山寨占地面積3.37萬平方米。
張家寨,位於東鞏鎮上泉坪村四組,始建於明清時期。寨建於山脊上,東西長642.50米,南北寬20~25米,面積8487.5平方米,寨牆周長1352米,寨牆寬0.8~3米。山寨規模宏大,寨內建築保存較好,尚存石房151間,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東西寨門建有城樓。寨房為東西走向,一字排開立於山脊之上。
南漳山寨群的所有山寨,都是明清動亂時期當地居民為自保而修建的防衛性堡寨。這些山寨,寨牆和房屋建築均為石結構,相當一部分山寨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史有較高價值。
文物遺存
南漳山寨群共包括300多座山寨,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山寨多位於南漳縣板橋鎮,其中以臥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龍寨、尖峰嶺寨和張家寨等最為突出。山寨現存建築主要以明清時期遺存為主,其中大部為進剿白蓮教起義而築。白蓮教興起之初,義軍“所到之處,有屋舍以棲止,有衣食火藥以接濟,有騾馬芻草以奪騎更換,有逼協之人為之嚮導負運”。但隨著“團練寨堡”的興起與逐步完成,義軍與民眾的聯繫被完全隔斷,失去了兵馬來源,也失去了糧襪、嚮導,負運來源,逐步陷入絕境而迅速衰弱並最終失敗。據《襄陽縣誌》、《團練條規》載,南漳山寨大多經過有經驗的軍人仔細選址,建前有施工規劃圖紙,大多修築在臨河、三面陡峭的絕壁峰頂以及關卡要塞處。形狀因地形而異,平面多呈不規則橢圓形和條形,布局嚴謹。寨牆由片石或條石壘砌,設有馬道、瞭望孔、箭垛等軍事設施,功能齊全,設計巧妙、集雄、險、奇、秀於一體,單體山寨結構厚重而不失穩固。以青龍、樊家、尖峰嶺等為代表的山寨建築,充分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徵,堪稱山地建築之奇觀,反映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