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記錄中的季風變化信息

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記錄中的季風變化信息

《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記錄中的季風變化信息》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李前裕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南部冰期同位素記錄中的季風變化信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前裕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利用湄公河口外海MD01-2392 孔沉積物中的浮游有孔蟲表層種和次表層種的氧、碳穩定同位素與Mg/Ca 比值,重建南海南部過去300ka 以來上層水體的演化特徵,重點查明不同冰期旋迴階段海水分層模式、上層海水受雨水影響的程度,並探討這些水體演化特徵與東亞夏季風的內在聯繫。通過對比南海北部特別是珠江口外MD05-2904 孔和華南洞穴石筍的季風記錄,包括地球化學、生物和礦物等季風指標,特別是冰期-間冰期轉型和快速氣候事件在南海地區性氣候變化上的反映,揭示不同冰期時期夏季風和冬季風在南海的變化規律。其特色在於套用國際前沿古環境分析手段與方法研究南海主要河口外海沉積記錄,系統探討這些沉積記錄中的季風型同位素曲線所反映的東亞夏季風演化特點,為深海同位素作為鑑別冬夏季風的指標及其可靠性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探討季風作為主要熱帶過程是如何與冰蓋過程共同作用於晚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化的。

結題摘要

通過南海北部鑽孔MD05-2904和南部鑽孔MD01-2392、MD05-2897、ODP1143晚第四紀冰期旋迴同位素和古氣候指標的測試和對比,發現同位素記錄中的季風變化信息主要表現在浮游氧同位素(δ18O)之中。表層種Globigerinoides ruber單種δ18O以及與次表層種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的氧同位素差值δ18O(P-G)分別反映季風強度頻率和上層海水溫躍層的變化。南海的浮游δ18O表現出明顯的2萬年周期,與其它海區類似底棲δ18O反映冰蓋變化的10萬年周期有明顯的不同,所以可稱”低緯季風型氧同位素曲線”。但要量化季風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工作。另外,用浮游δ18O和Mg/Ca表層海水溫度(SST)和UK'37 SST建立的剩餘海水氧同位素δ18Oresidual 在MIS5.5 期和MIS7.3 期異常偏高,達到整個記錄的最大值,傳統認為是代表鹽度偏高。這與石筍等記錄反映的東亞夏季風增強相矛盾,反映了δ18Oresidual 並不單純反映鹽度變化。通過測試顆石藻長鏈不飽和酮化合物的氫同位素(δDa),我們得出南海150ka以來的表層海水鹽度(SSS)變化曲線。結果顯示,δDa相當低,只有-215‰,表明同期的表層海水鹽度較低,顯然與單靠氧同位素剩餘值(δ18Oresidual)得出的高SSS的結果不符。我們利用綜合δDa和δ18Osw方法,得出基本的SSS變化趨勢與δDa的結果相當。至於利用氧同位素和氫同位素得出的SSS有差異,兩種方法使用的不同原材料可能是造成這些結果有差異的原因之一。氫同位素測試是新方法,看來要結合δ18Osw才有可能較準確地重建古鹽度,並為探討季風演化提供重要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