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深水區白雲凹陷構造-熱演化歷史研究

南海北部深水區白雲凹陷構造-熱演化歷史研究

《南海北部深水區白雲凹陷構造-熱演化歷史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唐曉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北部深水區白雲凹陷構造-熱演化歷史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唐曉音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被動大陸邊緣深水區是目前世界油氣勘探的熱點區,南海北部深水區白雲凹陷因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探遠景而成為我國深水油氣勘探的重點區域。白雲凹陷自晚中生代以來經歷了多期複雜構造-熱歷史過程,然而由於海上深水區勘探難度大,基礎資料稀少,研究區缺乏系統的構造-熱演化研捉堡凝究。存在現今地溫場與岩石圈熱結構認識不清,熱史數值模擬正演模型存在爭議,熱史演化缺少古溫標反演約束等問題,難以清晰地認識該凹陷的構造-熱演化歷史,導致對該凹陷烴源岩主生烴期和生烴結束的地質時間認識不立漏台一,進而嚴重製約其油氣勘探。因此,該項目擬在前人模型基礎上,改進並建立適合研究區的熱史正演數值模型;系統測試不同類型的古溫標,建立有效古溫標剖面;正反演聯契約束其晚中生代以來的局設項構造-熱演化史。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為正確鍵拔拳疊認識白雲凹陷油氣成藏演化規律提供熱史依據,還可為南海北緣的盆地動力學提供地熱學證據。

結題摘要

隨著我國對能源的迫切需要,現今南海的油氣勘探已向深水推進。為了減少勘探開發的風險與成本,與盆地油氣成熟成藏密切相關的盆地構造-熱演化過程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本項目在系統測試蒐集基礎地熱參數的基礎上,首先研究了白雲凹陷現今溫度場。然後從岩石圈尺度,開發多期有限拉張模型,正演計算了白墊烏船體雲凹陷基底的熱流演化歷史;從盆地尺度,基於磷灰石裂變徑跡數據,約束了凹陷的地層溫度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熱演化史的動力學機制,以期為研究區烴源岩熱演化與南海構造演化等提供地熱學方面的證據。研究中獲得了如下關鍵數據:(1)4口井80個岩石熱導率和5口井75個生熱率,新增了研究區熱物理基礎參數;(2)校正了14口井的BHT數據,計算了其地溫梯度與大地熱流值,填補了南海深水區地溫梯度、熱流數據空白;射陵付(3)根據收集的地震測線,建立了55口人工井,為後期計算構造沉降與基底熱流奠定了基礎;(4)測試了9口井16個鏡質體反射率Ro、6口井24個磷灰石裂變徑跡、24個鋯石(U-Th)/He數據,為熱史反演提供了必要的古溫標數據。通過系統研究,取得了以下認識和結論:白雲凹陷的地溫梯度介於35.6-60.5℃/km,平均值46.2℃/km,大地熱流介於62.2-99.8mW/m2,平均79.0mW/m2。研究區49Ma以來分別於49-33.9Ma與33.9-23Ma期間經歷了兩期持續裂陷拉張,對應兩期基底熱流升高。第一期拉張結束後,基底熱流升高至~57.7-86.2mW/m2,第二期拉張結束後,基底熱流升高至~66.7-97.3mW/m2。自23Ma以後,研究區進入裂後熱沉降期,基底熱流降低。乃諒由於經歷多期拉張,白雲凹陷的現今熱岩石圈厚度薄,介於48-64km,平均54km。凹陷地層中始新世以來經歷了四次升溫三次冷卻,前兩次冷卻可能分別源於珠瓊二幕運動與南海運動造成的沉積物抬升剝蝕,第三次冷卻事件主要受東沙運動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