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來地球磁場變化的古氣候背景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來地球磁場變化的古氣候背景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來地球磁場變化的古氣候背景》是依託中山大學,由楊小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來地球磁場變化的古氣候背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小強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地球磁場變化與古氣候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國際上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同時晚更新世以來高解析度的地球磁場變化過程,尤其是相對強度曲線的重建,國內在此方面的貢獻比較稀少。申請者擬選擇南海北部沉積連續、均質、穩定的數個鑽孔,在詳細岩石磁學研究基礎之上,建立該海域晚更新世以來的相對地球磁場強度變化主曲線。挑選沉積速率較高的鑽孔,高解析度取樣,重點恢復一些關鍵地磁極性漂移的結構特徵和變化過程。同時,選擇2-3個具有良好古氣候信息的鑽孔,挑選其中的袋擬抱球蟲進行氧同位素和Mg/Ca比值研究,與相鄰區域已有記錄對比,獲取獨立的海水錶層溫度(SST)和海水氧同位素組成(冰蓋體積)變化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在具有同一尺度和精度控制的時間範圍內,解析具有不同行為特徵的一些關鍵古地磁極性漂移所發生的古氣候背景,並分別套用連續小波變換等一系列數學分析方法,探討地球磁場變化與區域古氣候指標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結題摘要

地球磁場變化與古氣候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國際上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同時晚更新世以來高解析度的地球磁場變化過程,尤其是相對強度曲線的重建,國內在此方面的貢獻比較稀少。負責人分別選擇南海北部、南部和東南部沉積連續、均質、穩定的數個鑽孔,在詳細岩石磁學研究基礎之上,建立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來的相對地球磁場強度變化主曲線,並對南海南部和東南部沉積物記錄的古地磁特徵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南海北部約160 kyr以來的地球磁場相對強度的變化,呈現明顯的四階段模式,表現為160-130 kyr相對高值、130-99 kyr低值、99-41 kyr寬緩高值和之後逐漸增加的時期,這一變化模式與全球綜合的相對強度曲線一致,表明了地磁場共同的特徵。同時對末次盛冰期以來的古地磁特徵,進行了重點解析,認為存在哥德堡極性漂移,其強度的衰減早於方向的變化約1 kyr。選擇2-3個具有良好古氣候信息的鑽孔,挑選其中的袋擬抱球蟲進行氧同位素和Mg/Ca比值研究,與相鄰區域已有記錄對比,獲取獨立的海水錶層溫度(SST)和海水氧同位素組成(冰蓋體積)變化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在具有同一尺度和精度控制的時間範圍內,解析具有不同行為特徵的一些關鍵古地磁極性漂移所發生的古氣候背景,並分別套用連續小波變換等一系列數學分析方法,探討地球磁場變化與區域古氣候指標之間存在的聯繫。結果顯示極性漂移或事件基本發生在氣候轉型時期,Blake事件由於本身結構的複雜性和古氣候參數變化的多樣性,目前還無法得到明確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