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分析研究

《南沙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分析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所、地礦部石油海洋地質石油地質綜合大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唐根、龔銘、吳亞軍、曾維軍、龔躍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沙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分析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80176[08804]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所、地礦部石油海洋地質石油地質綜合大隊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80176[08804]
項目名稱
南沙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分析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所、地礦部石油海洋地質石油地質綜合大隊
主要完成人
李唐根、龔銘、吳亞軍、曾維軍、龔躍華
研究起始日期
1994-01-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7-12-31
主題詞
構造分析;構造演化;南海;南沙島嶼;板塊構造;動力
任務來源
C

成果摘要

"南沙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分析研究"是國家一類地勘專項"南沙海域主要盆價與技術方法套用研究"下屬專題,編號:93-517-05-01。 研究域地質調查為依託,在123萬km2廣大研究面積內,解釋地質剖面m,海磁剖面20000km,重力點5000個,並進行了天然地震層析研究,編制了一球物理及反映岩石圈深部結構的圖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南海地質構盆地分布規律研究。在南沙海域圈定了十三個大中型第三紀盆地,並用厚線勾繪出40萬km2大中型坳陷區,其中新生代地層厚度一般5-8km,最大,展現了宏偉的油氣生成背景。此外還進一步規劃了優先進行工作的選區。沙海域的基底為多個塊體組成的複雜拼合結構,這些地質單元經過了地增生過程,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的整體,成為歐亞大陸的組成部分。地震南沙塊體之下存在著面波的高速區。首次對南沙塊體的存在提供了深部,並表明該區盆地有相對穩定的基底。根據盆地形成的板塊構造環境及劃分出了六種沉積盆地原型,研究了其時空組合、疊和關係。對於南海盆地-曾母盆地提出了早期前晚期伸展的複合類型,解釋了這一盆地演性。對南海區域演化、盆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大型斷裂進行了研究和描學和動力學性質提供了新依據。根據區域不整合和地震層序,結合區域的相關資料,對南沙海域第三紀以來的演化階段、構造層進行了劃分和代表禮樂運動、西衛運動和萬安運動的古構造面和構造反轉期。最後對晚白堊世以來的演化提供了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