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察》是201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察
- 作者: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94453
《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察》是201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察》是201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內容簡介《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察》以查明南大洋生物群落結構組成與多樣性現狀、基本摸清南大洋生態系統關...
一個由多國科學家們組成的國際科考小組在南極海域考察發現,南極深海存在著近600種以前科學家們未知的生物。這一發現顛覆了此前對南極海域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猜測。科學家還認為,南極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發源地。南極深海 南極深海 科學家此前認為南極深海與北極一樣,缺乏生物多樣性。德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
《南極考察活動行政許可管理規定》是2014年國家海洋局印發的檔案。刊發時間 2014年6月5日,《中國海洋報》第2版刊發《南極考察活動行政許可管理規定》。全文內容 南極考察活動行政許可管理規定 2014年5月30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範我國南極考察活動行政許可行為,履行南極條約體系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南極考察...
近岸水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珊瑚礁生物多樣性,陸架邊緣海生物多樣性,深海平原生物多樣性,區域生態系統-緬因灣生物多樣性、太平洋陸架跟蹤計畫、洋中脊計畫、深海化能合成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海山生物普查、浮遊動物普查計畫、太平洋水域生物標記、北冰洋生物多樣性、南極海洋生物普查和海洋微生物普查計畫。
3.2 陸地生態系統 4 南大洋基礎環境 4.1 海冰 4.2 海洋水文 4.3 海底地形與環境 5 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 5.1 初級生產 5.2 磷蝦 5.3 魚類 5.4 企鵝 5.5 鯨 5.6 底棲生物 5.7 生物資源養護 6 礦產與油氣資源 6.1 礦產資源 6.2 油氣資源 7 人類活動 7.1 南極洲建築設施 7.2 主要考察...
英國福布斯在19世紀中期先後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帶現象,按深度將愛琴海分成九個帶,並發表《英國海產生物分布圖》;德國亨森於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並對海洋浮游生物開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國哈克爾提出遊泳動物和底棲生物兩個概念;1908~1913年,丹麥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棲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礎;1946年...
《南極周邊海域磷蝦等生物資源考察與評估》是201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家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專題考察目標,根據考察要素不同,共把專題任務分成6項子任務:(1) 南極海域磷蝦資源密度及其分布;(2) 南極磷蝦等資源種群結構與資源量評估;(3) 南極磷蝦綜合利用基礎研究;(4)...
《北極海域海洋生物和生態考察》總結了專項實施以來北海洋生物和生態考察的成果,並結合曆次考察的數據,對北*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徵和變動趨勢進行了初步分析。圖書目錄 第1章 總論 第2章 北極海洋生物和生態考察意義和目標 2.1 考察背景和意義 2.2 考察的簡要歷史回顧 2.3 考察海區概況 2.3.1 白令海 2.3...
1994年10月首次執行南極科考和物資補給運輸,“雪龍”號已先後31次赴南極,至2014年7月已6次赴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足跡遍布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2018年3月11日,正在南極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執行海洋綜合調查任務的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深入西風帶中心海域和...
二十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阿爾文”號等深潛器在東太平洋海底熱泉口周圍,發現有豐富的動物群,對深海動物地理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研究內容 現今生活在海洋中的動、植物種數雖大大地少於陸上生物,但其門類的多樣性卻明顯地超過陸上。據一些學者統計,已知動物界37個門類中,至少有34門動物有海生種,其中櫛水母動物...
2019年11月20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進行了首次陸緣冰破冰作業,抵達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個目的地——中山站附近海域。2019年11月23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完成了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以連續破冰和衝撞破凍的方式,為“雪龍”號海冰卸貨開闢了一段約14海里(1海里約合1.85公里)的冰上航道。“...
3.4 考察人員及分工 3.5 考察完成工作量 3.5.1 站基生物生態環境本底考察工作量 3.5.2 南極特殊環境對考察隊員生理和心理影響評估工作量 第4章 考察的主要數據與樣品 4.1 數據(樣品)獲取的方式 4.1.1 站基近岸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考察 4.1.2 站基鄰近海域水環境要素調查 4.1.3 站基附...
2020年1月5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首次用大型底棲生物拖網在太空人海開展底棲生物調查,這是中國在太空人海首次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海洋生態調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各個類群。同一天,科考隊員在同一海域還布放了一套時間序列沉積物捕獲器潛標。自2019年...
《海洋生物多樣性》是2019年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 大森信、[美] Boyce,Thorne-Miller 。內容簡介 《海洋生物多樣性》從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概念等方面深入淺出地系統介紹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對海洋環境問題和各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進行多方面解說,知識點飽滿,內容系統,兼具學術性和...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是為了養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世界人民的共同權益而形成的一部區域性公約。中國於2006年9月19日加入該公約,自2006年10月19日對中國生效。政策全文 公約共33條及1個附屬檔案。各締約方:承認保護南極周圍海域環境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性;注意到在南極水域發現的...
考察期間,科考隊繼續在南極周邊海域和南極大陸開展極地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工作,考察南極周邊海域和南極大陸重點地區環境要素。同時實施考察站站務工程,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進行崑崙站二期工程建設,提高南極考察站後勤保障能力。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考察隊起航儀式上說,此次科考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
南極考察活動由國家海洋局依照國務院令第412號實施管理。第五條南極活動組織者及南極活動者應當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最大限度減少活動對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和損害。南極活動組織者、南極活動者應當自行承擔可能發生的保障、搜救、醫療和撤離等相關事務的一切費用。如果活動對南極生態環境或相關歷史...
太空人海是國際上了解較少的南大洋海域之一,長期以來,太空人海的食物網和生物多樣性罕為人知。2019年12月9日,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完成南大洋太空人海首個調查斷面的科考,這也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這一海域展開綜合科考。海域特點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南大洋太空人海...
2008.7-2008.9 中國第3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 2010.7-2010.9 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 2012.7-2012.9 中國第5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 科研項目 1. 國家財政部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評估專項專題:“南極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考察”(編號:CHINARE-2012-01-05)(2012.1-2015...
科學家最近一年發現了大約1000種新的海洋動植物,其中包括棲息地最深的生物——日本琉球海溝水下7224米的深海櫛水母,以及許多奇特的物種,如紐西蘭海岸附近的一個海蛇尾世界,章魚向新環境進軍的“南極高速公路”,以及潛伏於墨西哥灣海底的微型甲殼類動物。“海洋生物普查”項目2010年結束,共有82個國家的2000多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