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挪威皇家海軍為了取代從1966~67年服役,並在90年代陸續退役的五艘奧斯陸級護衛艦,在1994年提出了名為SMP 6088的新一代護衛艦需求案,需求量為五艘,概念設計於1997年3月展開。在1998年年底,挪威海軍針對此案向全球14家廠商發下邀標書,包括美國英格爾斯與紐波特船廠、法國DCNS、英國BAE 、德國B+V以及西班牙巴贊等。其中,紐波特以該廠的FF-21護衛艦設計(源於80年代末期為以色列建造的
薩爾5型護衛艦)為基礎提案,長度約125m,而法國DCN則以自用的
拉斐特級護衛艦(LaFayette class為基礎進行提案。
1999年3月,總共有三個競爭團隊通過第一階段審查,第一是由美國洛馬、波音以及西班牙IZAR造船(後改組為納凡蒂亞Navantia)組成的先進護衛艦銷售聯盟(AFCON);第二是德國B+V的MEKO 200,第三則是挪威克瓦納集團(Kvaerner)提議的挪威護衛艦(NORESKORT)方案。最終的競標結果於2000年2月揭曉,由AFCON聯盟的方案獲得勝利。AFCON聯盟以西班牙F-100宙斯盾護衛艦為基礎,發展一系列先進護衛艦,配備配備了美制
宙斯盾戰鬥系統(外銷版)與
AN/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積極搶占新一代中型艦艇市場
售予挪威的此種護衛艦就是此系列的頭一種產品。此種護衛艦被挪威皇家海軍命名為南森級(Fridjof Nansen class),國際代號為F-85,西班牙則依照挪威賦予首艘南森級的編號稱之為F-310。在2000年6月23日,挪威海軍與AFCON簽署了五艘南森級的建造契約,總值約210億挪威克朗(依2000年匯率,約合25億美元),是挪威海軍歷年來最大的一筆軍購案。
基本設計
艦體設計
南森級滿載排水量5290噸,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其他工作還包括保衛挪威的領海、經濟海域與海洋資源,或參加國際維和與人道救災行動。南森級的艦體布局與西班牙新一代的
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頗為相似,不過不具備區域防空能力,故南森級可被視為F-100的簡化版。與F-100相同,南森級也採用模組化技術建造,全艦共由24個模組構成,分為13個水密隔艙,艦體(不含上層結構)有5層甲板。南森級的艦體設計相當注重穩定性、隱身性以及抵抗戰損的能力,沿用了與F-100護衛艦相似的種種隱身技術,而且艦體航行與螺旋槳產生的噪音也降至最低。
全艦人員編制僅120人,而艦上的起居空間則能容納146人,故本級艦尚有多餘的空間可作為人道救援、難民收容、海上醫療等用途。為了因應人道救援/醫療援助的需求,艦上設有較完善的醫務室。南森級的起居空間相當舒適,主要軍官都有各自專屬的艙房(含衛浴設備),低階軍官與準尉安排於雙人艙間,士官兵居住於四人一間的艙房,而充員兵則居住於六人一間的艙房;此外,住艙設計也考慮到容納女性人員,最多可配置相當於編制人數20%的女性官兵。艦上還有兩座健身房、三座聚會廳、一個圖書室以及一個供士官兵使用的計算機娛樂室。
動力設計
南森級採用燃氣渦輪或柴油CODAG動力系統,主機為一具美國
通用動力的LM-2500
燃氣渦輪機與兩具伊扎爾(Izar Bravo)12V
柴油機,驅動雙軸CRP可變距螺旋槳推進,艦上的電力則由四具NTU 396 12V型柴油發電機提供,每具的功率為900KW 。艦艏設有一個伸縮式電動輔助推進器,能增加艦艇在港口或狹窄水域的靈活度;至於艦舵則採用雙舵構型。艦底13個水密隔艙中,可容忍兩個隔艙進水而不影響動力,三個隔艙進水時仍能保證電力供應;而推進系統則分散在三個相鄰艙間之中,包括兩個主機艙與一個減速齒輪艙。
船電設計
南森級擁有挪威康斯堡海事系統(Kongsberg Maritime)的整合艦橋系統(Integrated Bridge System),艦橋值班人員通過集中的顯控台就能執行各種航行操作與輪機監控功能。在一般情況下,艦上的機艙無需人員值班,艦上人員只需通過整合 平台管理系統(IPMS)來操作並監控艦上各種輪機系統。艦上有兩具Litton 導航雷達,服役後又加裝一具南非制RSR-210N平面搜尋/直升機管制雷達。因應北冰洋海域嚴寒的氣候,南森級採用全封閉的艦橋,艦橋兩側延伸到上層結構邊緣並略為突出,兩側開有大型的側向與斜向下方的觀景窗。
南森級配備以
宙斯盾戰鬥系統為基礎發展的整合武器系統,又稱MSIFC,由挪威主導研發,與SPY-1F相控陣雷達連線,並且以ATM技術的網路連線艦上各種武器裝備以及火控子系統。SPY-1F是SPY-1D的縮小版,尺寸、重量與輸出功率較低,每面天線只有1856個子陣列,四面天線都安裝於艦橋後方的一個大型塔狀結構物內,這與
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極為類似。不過SPY-1F研發完成後,系統的體積重量比原先預期為大,導致南森級的艦體被迫加長,主要子系統還包括MSI-2005F反潛作戰系統,此系統整合有艦首主/被動聲納以及主/被動
拖曳聲納。
南森級設有一具薩基姆Vigy-20整合式光電、紅外線偵測系統,提供被動偵測能力。通訊方面,南森級的整合通訊控制系統整合有美國Link-11/16數據鏈與SHF、UHF通訊裝置,未來也將納入Link-22。電子戰方面, 南森級配備康達(Condor Systems)研發的CS-3701戰術雷達監視系統(TRSS),整合有電子支援(ESM)與雷達接收警告(RWR)的功能,誘餌發射系統則為Terma DL-12T,口徑130mm,使用的誘餌包括干擾敵方飛彈的雷達誘餌、丹麥泰爾瑪(Terma)SKWS紅外線誘餌以及英國QinetiQ公司提供的LOKI反魚雷誘餌。
武器系統
南森級的主要武裝為艦首B炮位的
MK-41垂直發射系統,此一空間最多可容納四組八聯裝MK-41,但挪威海軍決定先只使用一組,裝備四枚裝一管的
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共32枚,而ESSM飛彈的火控任務則由兩具挪威自製的MK-82整合指揮系統(IDG)火控雷達負責。南森級其他的武裝包括一門
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快速型(射速達120發/分,使用隱身塔殼)、8枚位於塔狀主桅後方的新一代NSM反艦飛彈(原本打算使用美制
魚叉反艦飛彈)、兩具324mm雙聯裝魚雷發射器,使用英國BAE的”魔鬼魚(Stingray)魚雷、4挺M-2HB12.7mm重機槍等。
在標準情況下,南森級將配備兩組四聯裝NSM反艦飛彈發射器,必要時可增加到三至四組(12~16枚),而機庫內亦可儲存6枚空射型NSM供艦上NH-90艦載直升機使用;至於安裝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的艦首A炮位,也有換裝MK-45五英寸艦炮的餘地;此外,艦上另外還預留安裝一座
密集陣的空間,可容納口徑40mm以下的機炮系統,必要時艦尾還可安裝深水炸彈發射器。南森級艦尾設有一個機庫,機庫的大小與飛行甲板強度均足以操作一架15噸級直升機,實際配屬於艦上的是一架德、法合制的10噸級
NH-90直升機。
基本數據
基本數據 |
---|
艦長 | 132米
|
---|
寬 | 16.8米
|
---|
吃水 | 4.9米
|
---|
標準排水量 | 4100噸
|
---|
滿載排水量 | 5290 噸
|
---|
最大航速 | 27節
|
---|
艦員 | 120人
|
---|
動力系統 | CODAG柴燃聯合動力 LM-2500燃氣渦輪×1/23664 Izar Bravo 12V柴油機×2/6057 艦艏推進器×1/1340 雙軸CRP
|
---|
船電武裝 |
---|
雷達 | 1×AN/SPY-1F 3D相控陣雷達系統 |
---|
—— | 2×利頓(Litton)導航雷達 |
---|
—— | 1×RSR-210N平面搜尋/直升機管制雷達 |
---|
其他 | Mk.XII敵我識別系統 |
---|
—— | Condor CS-3701電子支援系統 |
---|
飛彈 | 1~2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
|
---|
—— | 四聯裝NSM反艦飛彈彈發射器
|
---|
主炮 | |
---|
近防 | 機庫上方預留位置
|
---|
魚雷 | 2座雙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
|
---|
艦載機 | 1架NH-90直升機
|
---|
事故
挪威廣播公司(NRK)報導,北約成員國挪威海軍的“海爾格·英斯塔”號護衛艦與一艘油輪在挪威海岸附近相撞,導致8人受傷,127人緊急撤離,正在開展大規模救援行動。"美國廣播公司報導,挪威軍方稱,護衛艦在該國西海岸一個港口停靠時被一艘油輪撞擊。
本級各艦
編號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
| 服役
|
---|
F-310
| 南森號 Fridjof Nansen
| 2003/4/9
| 2004/6/3
| 2006/4/5
|
F-311
| 阿蒙森號 Roald Amundsen
| 2004/6/3
| 2005/5/25
| 2007/3/21
|
F-312
| 斯維爾德魯普號 Otto Sverdrup
| 2005/5/25
| 2006/4/28
| 2008/4/30
|
F-313 | 英斯塔號 Helge Ingstad
| 2006/4/28
| 2007/11/23 | 2009/9/29 (因撞船嚴重損壞,處於無法使用狀態)
|
F-314 | 海爾達爾號 Thor Heyerdahl
| 2007/11/23
| 2009/2/11 | 201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