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區介紹,歷史沿革,自然資源,
地區介紹
1956年9月15日建立南木鄂倫春民族鄉。全鄉總面積2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91.2公頃,總人口16761人,少數民族人口數為2034人,鄂倫春人口為106人。下轄6個行政村和3個居民委員會,是一個以鄂倫春族為主體,鄂溫克、達斡爾、蒙兆烏乃古、漢、回、滿、錫伯族等11個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轄區駐在有南木林業局及其所屬部分林場。煮台體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堅持“農牧富鄉、旅遊強鄉、文化興鄉”的發展思路,全鄉各項事業齊頭並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殊榮,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農牧業得到較快發展;旅遊業形成了以“北國第一漂”雅魯河漂流為主的12公里長的旅遊帶,總投店匪拳姜資2500萬元的鄂倫春民俗部落已投入使用,對旅遊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共接待遊客量10萬餘人,經濟收入1100萬元煉榆;特色養殖業發展迅猛,以馬鹿、梅花鹿、野豬、狍子、野雞等品種的特色養殖業已具規模;山產品加工業有序發展,初步形成種、養、加、銷一條龍的產業發展形式。勤勞勇敢的鄂倫春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依託資源,發揮優勢,科學發展,全力開創幸福平安和諧鄂倫春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20世紀初,生活在格尼河上游畢拉婚熱微備河流域的鄂倫春族一個部落約60戶、260人,為謀生存和開展新獵區,逐漸移動到綽爾河、濟沁河、阿木牛河流域,即大興安嶺東麓淺山區遊獵,頸挨講使這一帶原始森林開始有了人煙。
1939年,偽滿洲國強令居住在黑龍江省訥河、龍江等縣的達斡爾族和蒙古族50多戶約300餘人遷到阿牛河中游(距南木20公里)一帶,設立村公所,受偽布特哈旗直接管轄,次年中東鐵路在南木設南木臨時車站。從此,身居密木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的鄂倫春人與居住在阿木牛的達斡爾人開始有了交往。1948年春,黨和政府幫助這部分鄂倫春人下山定居,在阿木牛河畔建立了努圖克。
1949年又動員他們與達斡爾一道遷至交通便利的濱洲鐵路455公里處定居,使他們第一次過上了真正的定居生活。1950年這裡正式建站,取名南木站。1956年撤消努圖克,設立南木鄂倫春民族鄉人民政府。
自然資源
南木鄂倫春民族鄉屬大興安嶺山區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地理形態南北窄,東西狹長,地勢較陡,最大坡度40度。氣溫帶屬中虹促協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晝夜溫差大。境內有雅魯河、阿木牛河、濟沁河三條河流。南木鄂倫春民族鄉自然資源豐富,林木茂盛,水草豐美,奇珍異獸,治病良藥,,遍布山中。森林有天然林和人工林兩種,天然林有樺樹和柞樹為主,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狍子、熊、狐狸、野豬等,野生植物中藥用植物豐富,有黃芪、桔梗、防風、五味子等,還有木耳、榛子、蘑菇、蕨菜等食用菌。
原為鄂倫春族聚居地,現除有鄂倫春族外,還有漢、蒙、滿、維吾爾等10多個民族居住,但只有鄂倫春族居住比較集中,其他均為雜居。最大企業南木林業局,下屬有多個林場,林業資源豐富,野生動物有馬鹿、狍子、野豬、水獺、黑熊、雪兔、灰鼠、紫貂、狐狸、獐子、黃鼬、飛龍、野雞等。境內風景秀麗,旅遊景點極富特色,白樺獵村、鹿鳴山莊、石板山莊為較大景點。
南木鄂倫春民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