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湖,別名南新湖,位於蘇州市同里鎮屯村東南。湖泊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面積4.82平方公里,周長10822米,常水位2.85米,湖泊容積742.3萬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1.31米,整個湖泊形態呈淺碟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星湖
- 地理位置:同里鎮屯村東南
- 面積:4.82 km
南星湖為環抱同里鎮區的五湖之一,北通同里湖,東北連北小湖,向東南泄入牛長涇,西與澤湖(圓園世紀苑園年代初已被圍湖造田)呈橫“願”字形對接,是天生一對姐妹湖。入湖河道有北部的柵里港、俞厙港、三渡港、方港、鄒水港,承納上元港、同里湖南下及屯浦港、沐莊湖分流之水;還有部分西部和南部的入湖來水,分別由西路港、俞家灣、曹家浜進入湖泊。出湖河道有鹽船港、東港、管家浜、中家漊、南河浜、牛長涇、九曲港和北柵港,其中牛長涇為主要出水河道,南入三白盪後轉八盪河東泄入元盪。目前,管家浜、南河浜、九曲港和北柵港均設4米閘人工控制。南星湖水產資源豐沛,湖裡盛產鯽魚、鯉魚。每年清明節後,魚就開始排卵繁殖。當地人有句俗語院”鯰(魚)黃昏,鯉(魚)半夜,要吃鯽魚天亮快。”南星湖是吳蘆線航道的必經之路,湖面上,南來北往的船隻歷來就絡繹不絕。湖的東側有一大洲,冠名”六百畝”。顧名思義,大概這湖心洲原來的面積有六百畝。早年,被東灘的人們所開墾,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六百畝西灘,因為湖面寬,一旦西北風驟起,滾滾白浪就會鋪天蓋地般撲向圩堤。日積月累,水進第田退,一寸一寸良田變成了淺淺的灘涂。這個灘涂,出現了平原一地區少見的景象院黃泥的湖灘,卻溜光如玉;內陸的湖灘邊,卻有片片潔白的貝殼。湖六百畝離南星湖東灘較近,中間隔著一條”白犟江”,相距泊不過兩百米。說來奇怪,白犟江的水流逆風而流。南風,水向南集流;北風,水向北流。大概白犟江的名字來歷就在其中了。它東南有一小洲,名:“蘆淺墩”。蘆淺墩不大,兩百多平方米。冬天水枯,蘆淺墩露出全貌;春夏水豐,蘆淺墩就被淹沒,會成一25個淺墩,也是一片典型的濕地。
南星湖東灘有一小村”北河浜”,一條彎曲成橫臥“S”形的小河穿村而過,相傳小河的河灣處,有短短的一段比較開闊,就在這一段小河靠東的水面上,顯露出一個小洲,十來個平方米,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洲,被稱為“龍珠”。西邊的大龍從南星湖游來,東邊的小龍從東白盪游來,彎彎曲曲,相逢於河灣深處。小洲是一顆閃光的珍珠,二龍見了,爭相戲抱,你吐我抱,翻波戲浪,好不快活。老人說,當年,每當半夜子時,常常聽到轟隆隆的波濤聲,那是二龍在戲珠。
明朝初年,開國功臣劉伯溫路過這裡,偶然發現這一水網的奇特風水。他從鞏固明王朝的動機出發,想出了一個餿主意,把二龍相會處的那塊寶地——”臥龍地”,賜給了一位姓”倪”的明朝功臣做墳地,以此來鎖住“龍脈”,不讓“新龍”誕生,以免動搖明王朝的基業。不久,一座”倪”姓的巨大墳墓出現了。老人們說,從此,就再也聽不到二龍戲珠的波濤聲了。當年的情形己無法追尋,然而,江山依舊,“二龍戲珠”的陳跡還在。在南星湖南岸,有個東西走向的“俞家灣船坊”,長19.2米,寬5.6米,木樑架構,瓦片封頂,由12根花崗岩石柱支撐,周邊砌有駁岸、石河埠。船坊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停靠自家船隻之用,有時也允停村上他家船隻。新中國成立後,因朱氏被評為地主,船坊歸公家使用。近年來,農村船隻逐漸減少,該船坊的作用日益減弱,只為儲放雜物之用。目前,該船坊石柱堅固,梁架穩定,船坊頂的瓦片有部分老化破碎。吳江雖為水網地區,但隨著時間推移,此類建築已十分稀少,俞家灣船坊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12年5月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