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南方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研究》以我國南方常綠闊葉林為研究對象,開展森林多功能經營規劃與經營方案編制、提高森林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產力的多功能經營、人工針葉林多功能經營和基於農戶的森林多功能經營信息服務網路化等技術研究,重點解決生態公益林多功能經營中如何既能突出森林主導功能又能協調多目標衝突的理論與關鍵技術難點,提出適合我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體系,為森林多功能經營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撐。
圖書目錄
前言
1 栲類次生林干擾與幼苗幼樹更新評價
1.1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栲類次生林干擾評價體系
1.4 栲類次生林幼苗幼樹更新評價
1.5 栲類次生林干擾影響因素分析與經營建議
1.6 栲類次生林經營建議
1.7 結論
2 栲類次生林結構調整
2.1 研究的目的、內容與技術路線
2.2 栲類次生林林分結構分析
2.3 栲類次生林結構調整
2.4 結論
3 次生林撫育效果分析
3.1 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
3.2 次生林經營類型與經營措施類型
3.3 次生林撫育措施類型
3.4 撫育對栲樹水土保持林的影響
3.5 撫育對杉木大徑級用材林的影響
3.6 撫育對林分非空間結構的影響
3.7 撫育對林分空間結構的影響
3.8 結論
4 低質低效常綠闊葉林改造
4.1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4.2 常綠闊葉林林分特徵研究
4.3 低質低效常綠闊葉林立地類型劃分與評價
4.4 低質低效常綠闊葉林經營技術
4.5 退化栲類林集約經營類型
4.6 結論
5 常綠闊葉林健康評價
5.1 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
5.2 常綠闊葉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5.3 將樂林場常綠闊葉林健康評價
5.4 結論
6 基於WebGIS的森林多功能評價
6.1 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
6.2 森林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3 基於WebGIS的森林多功能評價系統的設計實現
6.4 結論
7 常綠闊葉林結構功能研究
7.1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7.2 常綠闊葉林多樣性保護功能
7.3 常綠闊葉林生產功能與水源涵養功能特徵
7.4 常綠闊葉林土壤蓄水能力
7.5 不同生長階段林木生物多樣性一生境關聯
7.6 常綠闊葉次生林多功能關係
7.7 研究區闊葉林多功能目標林設計
7.8 結論
8 常綠闊葉次生林多功能經營模式
8.1 研究內容與方法
8.2 常綠闊葉次生林群落演替
8.3 常綠闊葉次生林物種多樣性及天然更新
8.4 常綠闊葉次生林結構功能研究
8.5 常綠闊葉次生林多功能經營模式
8.6 常綠闊葉次生林多功能成熟與經營模式
8.7 小結
9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9.1 研究目的、數據採集
9.2 不同混交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層與土壤層持水性
10 杉木人工林不同間伐強度林分結構及生長過程研究
10.1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0.2 間伐對林分結構影響
10.3 間伐對林分空間結構的影響
10.4 結論
11 不同間伐強度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儲量估測
11.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2 杉木人工林喬木層生物量和碳儲量的作用
11.3 杉木人工林灌木層生物量和碳儲量
11.4 杉木人工林草本層生物量和碳儲量的作用
11.5 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層生物量和碳儲量的作用
11.6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儲量
11.7 結論
12 竹木混交林林分結構及擇伐最佳化模型
12.1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12.2 不同竹木混交林非空間結構分析
12.3 不同竹木混交林直徑結構特徵
12.3 不同竹木混交林林分空間結構分析
12.4 竹樟混交林的林分空間結構
12.5 空間結構多樣性研究
12.6 基於林分空間結構的竹木混交林擇伐最佳化模型
12.7 結論
13 杉木一草珊瑚套種模式
13.1 研究目的、內容和技術路線
13.2 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分析
13.3 不同套種模式的草珊瑚生物量比較分析
13.4 草珊瑚生物量影響因子分析
13.5 草珊瑚生物量模型的構建與評價
13.6 草珊瑚套種模式的方案最佳化
13.7 結論
14 杉木人工林健康評價
14.1 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
14.2 杉木人工林森林健康評價
14.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14.4 杉木人工林健康評價
14.5 結論
15 森林多功能經營方案編制主要技術
15.1 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
15.2 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多功能經營狀況評價研究
15.3 南方集體林區參與式森林多功能經營方案編制主要技術
15.4 案例研究——將樂國有林場2016~2020年森林多功能經營技術體系
15.5 結論
16 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經營決策支持系統
16.1 研究目的、內容與方法
16.2 組織杉木人工林經營類型
16.3 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經營決策支持系統總體設計
16.4 系統主要功能模組的詳細設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