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以南: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是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歐寧
基本介紹
- ISBN:9787515317557
- 作者:歐寧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648
- 定價:256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
南方以南: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 此文為《南方以南: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全記錄,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一書序言。 歐寧 關於中國的地理分割,黃仁宇曾在《大歷史不會萎縮》一書中提出“15英寸等雨線”的劃分方法:“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畫出一條15英寸等雨線……凡線之以南以東,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線之以北以西,則低於此最少的雨量。而這等雨線也是胡漢之分劃和少數民族及多數民族幾千年長期交兵之處,而尤以氣候乾旱和人口過剩時為然。”(1)此線部分與長城重合,東南屬農耕文化,西北屬遊牧文化。這其實是黃仁宇根據歷史上的土地和氣候資源分配、空間生產方式以及不同的區域文化特性推演出來的一條歷史學的分界線。而在地理學上,流行南北之分:以秦嶺和淮河為界,秦嶺-淮河線是江河冬季結凍的分界線,也是亞熱帶和溫帶的...(展開全部) 南方以南: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 此文為《南方以南: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全記錄,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一書序言。 歐寧 關於中國的地理分割,黃仁宇曾在《大歷史不會萎縮》一書中提出“15英寸等雨線”的劃分方法:“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畫出一條15英寸等雨線……凡線之以南以東,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線之以北以西,則低於此最少的雨量。而這等雨線也是胡漢之分劃和少數民族及多數民族幾千年長期交兵之處,而尤以氣候乾旱和人口過剩時為然。”(1)此線部分與長城重合,東南屬農耕文化,西北屬遊牧文化。這其實是黃仁宇根據歷史上的土地和氣候資源分配、空間生產方式以及不同的區域文化特性推演出來的一條歷史學的分界線。而在地理學上,流行南北之分:以秦嶺和淮河為界,秦嶺-淮河線是江河冬季結凍的分界線,也是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淮河線,此線以南屬亞熱帶,稱南方;以北屬溫帶,稱北方。但更為深入人心的是以長江為界劃分南北的習慣:經歷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之後,大量中原望族南遷至長江以東(史稱“衣冠南渡”),他們所帶來的先進農業後來進一步推移至長江以南,從而形成富庶的“江南”特稱,到了南北朝,以長江劃分南北的觀念便固定下來。依此觀念,北方大致包括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南方則大致包括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 深圳和香港這兩個毗鄰的邊境城市,地處中國大陸版圖南端,堪稱“南方以南”。它們位處珠江三角洲,在很多歷史文獻中,這裡被視為蠻煙瘴雨之地,原住民多是“以舟為室,以水為陸,浮生江海者”,(2)即水上居民,粵語稱疍民,它的耕地乃由中原南遷的衣冠華胄開發沙田而來。在香港,由於歷史身份認同的需要,有人曾根據相關歷史文獻考證香港人的始祖為“盧亭”——東晉年間出沒在大奚山(大嶼山與香港島的合稱)一帶,身上長鱗、愛喝雞血的魚人,據說也是珠江疍民的祖先。(3)疍民以水為家,沒有地權,一直被視為賤民,甚至不能參加科舉,也因此培育出遠離中央政權、不參與主流社會的基因。珠江三角洲地處偏遠,蠻荒未化,在歷史上更是官僚系統失敗者的發配之地,本地的叛逆者和外來的失意者的交匯,更使這個地區形成一種不依附主流系統、獨立拓展生存空間的歷史性格。這一性格,與全球視野中的“南方”正好吻合:所謂“南方國家”主要是指南半球的欠發達地區,包括非洲中南部、美洲中南部和南亞的眾多開發中國家,即毛澤東所謂的“第三世界”。在北方已開發國家通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潮流中,南方國家一直反抗這種主流發展模式,嘗試尋找另類的現代化之路。 因此,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全世界,“南方”都代表了一種不與主流妥協的精神,而“南方以南”,則是這種精神的極致化。2009年的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正是試圖從空間、地緣和歷史的角度,檢視這兩個邊境城市的叛逆性格和創新精神的結果。 空間變遷 香港於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這是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慘敗的結局,孰料一百多年前的“恥辱”,卻造就了香港日後在亞太地區成為璀璨奪目的國際大都會,在英國人的管治下,它成了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業的樞紐,以廉潔社會、優良治安、經濟自由和法律制度完備聞名於世。在上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的歲月里,它更成為一個支點,反過來撬動當代中國歷史的飛躍。深圳原是它毗鄰的一個沉沉大睡的小漁村,1979年開始籌備建立深圳市,1980年正式成為深圳經濟特區,拉開了整個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幕。在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的1970年代末,歷史的魔術棒指向這個邊陲漁村,完全是因為要向它近鄰的香港借力。那時的香港,經過20年的經濟成長,製造業發達,金融資本匯聚,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文革亂象令人膽寒的後續影響中,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外資對中國都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