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武術(莆田)

南少林武術(莆田)是中國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申報的一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證於2011年。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南少林武術(莆田)
  • 主題詞:南少林武術,傳統體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起源時間:南朝陳永定元年(557)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中國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表演程式,

簡介

莆田南少林傳統武術種類繁多,總計六十餘種。民間以家傳和師徒傳承的形式,言傳身教,並配合拳譜、刀法、棍法等經譜教習,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在全國武術界影響較大的武術種類有南少林“三十六寶”拳術、南少林鳴鶴二十八宿拳術、南少林韋陀拳、南少林鐵砂拳、南少林單刀等。其中,不少武術項目在近幾年舉辦的省級、國家級或世界性拳術比賽中奪魁斬金,轟動武壇。

歷史淵源

廣泛流傳於莆田民間的南少林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主要種類之一,其起源於南方少林寺僧武術。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557)。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為大將軍的少林寺方丈曇宗負責懲治海盜,曇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廣帶領500僧兵入閩平亂,暴亂平息後,李世民恩準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蓮山少林寺,世稱南少林寺。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復明運動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圍剿焚毀,寺中武僧流散隱入莆田民間,於是少林寺武術開始在莆田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基本內容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歷史上的武林聖地,曾以“南拳北腿”與河南嵩山少林寺遙相呼應,世稱“南北少林”,是我國佛教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廣泛流傳於莆田民間的南少林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主要種類之一。其起源於南方少林寺僧武術。

基本特徵

三十六寶拳種的套路以勁力突出為特點,多用拳、掌、指。腿法籬單實用。基本功以指、腕、臂、腰、樁功為主,勁力可分為:粘、纏、彈、等勁。在技擊方面,講究短打、擒拿、擊打穴位制敵。鳴鶴二十八宿是南少林拳種之一,起源於白鶴拳,後演變為飛、鳴、宿、食四類拳種。鳴鶴拳與自然門、五祖拳、太極拳、地術拳等被列為福建省代表性拳種。其代表性傳承人戴義龍曾出版《南少林拳醫匯宗》等專著,2003年被中國武協授予“六段拳師”。其家傳的《南少林拳譜》是研究南少林武術的重要資料。

主要價值

莆田南少林武術不僅在近代革命時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體育和健身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莆田市已舉辦四屆南少林武術文化節,面向世界,以武會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尤為重要的是,南少林武術在弘揚祖國傳統武術,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瀕危狀況

在幾百年的傳承歷史中,莆田南少林拳術在民間以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形式,言傳身教,並配合拳譜、刀法、棍法等經譜教習,具有明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徵。這些莆田“本土”拳種在傳承中處於保守封閉的狀態,缺乏整體性搶救和保護,不可避免地在自然傳承過程中產生技藝性信息遞減現象,危及該項目的原生態存在和傳承。如不及時加以搶救保護,必然造成失傳或殘傳、誤傳的狀況。

保護措施

為保住這些武林“秘笈”,莆田已組織五屆南少林武術節,邀請中外武壇名人切磋“武藝”,同時還組織莆田南少林武術隊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交流表演。有關部門還制定了莆田傳統拳種“五年保護計畫”,共將投入500多萬元進行保護。根據計畫,今年將全面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對60個拳種錄像、建檔;2011—2012年,將重點扶持和培養瀕危拳種傳承人36人。在更長遠的計畫中,今後還將上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表演程式

莆田南少林傳統武術種類繁多,總計六十餘種。民間以家傳和師徒傳承的形式,言傳身教,並配合拳譜、刀法、棍法等經譜教習,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在全國武術界影響較大的武術種類有南少林“三十六寶”拳術、南少林鳴鶴二十八宿拳術、南少林韋陀拳、南少林鐵砂拳、南少林單刀等。其中,不少武術項目在近幾年舉辦的省級、國家級或世界性拳術比賽中奪魁斬金,轟動武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