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蛇脫殼古陣法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傳統體育,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安豐州桃源村世世代代演練一種名叫“蛇脫殼”的古陣法。相傳該陣法與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的“獨輪車”陣法相似,起初用於戰場上破解敵騎兵陣形,在抵抗倭寇時,俞大猷將其靈活運用並加以創新,屢建奇功,演變成“蛇脫殼”陣法。這就是現存太祖拳“蛇脫殼”陣法的由來。南安蛇脫殼古陣法環環相扣,陣法嚴謹,攻防有度。南安蛇脫殼古陣法按規範要20多人演練,耙、牌、刀、勾、鞭、槌等器械一件對付一件,一環節緊跟一環節,結構嚴謹。

2007年3月,南安蛇脫殼古陣法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5月,南安蛇脫殼古陣法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安蛇脫殼古陣法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 項目編號:Ⅵ-32
歷史淵源,武術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野戰的戰鬥隊形稱為“陣法”,在南安豐州鎮桃源村,世世代代演練一種古老的陣法,稱為“桃源蛇脫殼陣”。豐州的太祖拳形成於豐州的桃源村,故又稱“桃源拳”,源於唐之傅實,代代相傳。明代,倭寇屢犯東南沿海,泉州地方迄無寧歲。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豐州桃源傅姓裔孫傅應嘉身懷“太祖拳”絕技赴省鄉試武舉,得中第二名武舉人,授“把總”武職。時值倭寇猖獗擾害沿海諸縣,傅應嘉受命協同俞大猷、戚繼光抗擊倭寇,屢立戰功,倭寇聞風喪膽。由於他們協同抗倭,傅應嘉有機會與抗倭名將俞大猷共同切磋武藝,研究抗倭戰術,便從俞大猷所創的“獨輪車”陣法演變出一種特殊的拳法陣勢——桃源拳蛇脫殼陣,即蛇脫殼古陣法,以應對倭寇縱深的疏散隊形作戰特點,克敵制勝。由於當年傅應嘉協同俞大猷、戚繼光抗擊倭寇,戰績卓著,有“俞龍戚虎傅蛟龍”之譽。  

武術特色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採用隊形演練兩行縱隊,兩隊逆向推進,按套路繞陣,隊員依序不斷交換對手,一個一個過招,猶如蛇脫殼一樣,一節一節地行進,環環相扣,陣法嚴謹,攻防有度,是少有的獨特陣法。參加演練人數不限,器械有各種傳統兵器和家具、農具,通稱為“家私”。其拳法套路是南安豐州鎮桃源當地傳承的拳種桃源拳。
南安蛇脫殼陣獨具拳種陣法和兵器套路,在桃源村,很多農具和家具,如板凳、耙子、扁擔、鋤頭、雨傘等,信手拈來都可以成為兵器,並且每種農具家具都有自己特殊的打法和套路。後來桃源拳融入太祖拳剛柔相濟、實戰實用的精髓,既承襲北少林身材剽悍的剛烈拳法,又融和了“下南人”靈活機敏的步法,出手快,轉門快,一招一式都不虛晃,招招致用,風格鮮明,俗稱為原汁原味的太祖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傳承自明代抗倭作戰形成的古陣法,其拳法套路是桃源拳,屬泉州南少林“五祖拳”之主要拳種太祖拳,歷史悠久,是少有的拳種獨特陣法,也是閩南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南安蛇脫殼古陣法都停留在老一輩傳人身上,年輕人大都外出經商或務工,習武人數銳減,只有10多人能掌握此法,動作無法對接。許多拳術套路面臨瀕危或滅失狀況,如“落地金交剪”就已失傳。

傳承人物

傅子嘉,男,漢族,1931年11月出生,南安豐州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南安蛇脫殼古陣法”。1938年跟隨其父傅孫周習練桃源祖輩遺傳的拳法(俗稱桃源拳)及太祖拳、達摩傳下的各種兵器及蛇脫殼陣法,曾多次在泉州,南安等地參加國際南少林武術比賽獲多枚金、銀、銅獎,多次指導、帶徒參加市、省、國家級的國際武術比賽獲獎。1942年開始就跟隨家父在豐州桃源村、南安、晉江等地授徒傳藝,1990年之後,無償地為南安豐州桃源村青年悉心傳授桃源太祖拳、棍法、各種器械及蛇脫殼古陣法,並廣泛收徒授藝。

保護措施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的同時公布泉州市豐州鎮文體服務中心為“南安蛇脫殼古陣法”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0年,南安市教育局開展南安市閩南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大課間評比活動,活動包含南安蛇脫殼古陣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