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史演義
北魏宣武帝時,高肇當國,獻女以固寵,是為高妃。於皇后因後嗣未生,將胡仙真納之後宮,拜為充華,於皇后旋即得子。高妃恐其寵衰,暗中害死於後母子,得立為後。朝廷舊制,太子立,必殺其母,以防日後亂政,故眾妃中秋之夜皆焚香祝天,願生諸王公主。胡仙真容色美麗,絕妙文墨,獨願得生子為太子,身死無憾。後果孕,人又勸其私去其胎,仙真不從。生子四歲,帝欲立為太子,勢必殺之,仙真慷慨無難色,帝感而改易舊制,赦胡妃之死。宣武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明帝。高后造人謀殺胡妃,以絕後患,胡妃因而避入東宮。高陽、清河二王奉遺詔輔政,殺高肇,出離後為已。尊胡妃為太后,臨朝聽政,事皆中理;唯信崇佛法,國用日虛,又頗事妝飾,數出遊幸,見清河王賢而多才,風流俊雅,召入宮中,迫而淫之。孝明帝年方十—,與元義、劉騰議,斷太后臨朝之路,執清河王殺之,還政於帝。然帝日夜為樂,政事一無所理,元、劉秉政,貪愛財寶,遂啟六鎮之亂。帝頗悔從前所為,復請太后臨朝,誅元義等。
懷朔白道村高歡,其祖曾官治書御史,黜為懷朔鎮戍卒,其父浮蕩過日,家業漸廢。歡生二月,母病卒。依身姊夫尉家,日漸長大,遊獵為生,益習騎射。代父往平城應役。適富戶婁內乾之女昭君往平城,偶見高歡執刀侍立,嘆為當世豪傑,私相傾慕,擬以身許,故有豪家來議親者,昭君皆不願。遺侍婢蘭春通意高歡,前來求娶,歡因貧故,不敢。昭君乃私贈金寶為納聘之資,又修書贈釵以明己心。歡遂告父母遣媒求,內乾叱而絕之。昭君不樂,內乾欲奪女志,設計請高歡到家教習子弟弓箭,半夜遣奴殺之,不意為高歡所覺,將奴殺死,持劍危坐以待天明,嚴辭責之。內乾自知理虧,只得將女嫁之。昭君賢惠,親操井臼,不以富貴驕人,並教高歡廣結四方賢豪,司馬子如、劉貴、賈顯智、孫騰等,皆與歡深相結納。時值拔陵軍從白道村經過,高歡乃聚集莊兵,結壘立寨以自保。
北秀容酋帥爾朱榮士馬精強,糧儲廣存,四方才勇之士,相率來投。聞高歡之名,以書桕招,而高歡未識榮之為人,聞命遽住,恐為所輕,遂不去。後為杜洛周相逼,卒投榮。榮見其精神憔悴,殊失所望。及高歡剪伏劣馬,又言天子暗弱,太后淫亂,嬖孽專權,宜乘時奮發,以戍霸業,大得榮心。時孝明帝年已十八,惑於群小,太后恣行淫亂,為其所窺,乃密詔爾朱榮入誅宵小。胡太后恐,鴆死孝明帝。以公主為太子,立之。爾朱榮至,執太后並幼主沉之河,又將朝臣二乾餘人,盡皆殺死。諸將皆勸榮乘此稱帝,獨司馬子如以為不可,榮乃奉長樂王入京,是為孝莊帝,立其女娟娟為後。爾朱榮擒滅葛榮,赦其將宇文泰,署為統軍。因平賊功,宇文泰遷征西將 南軍,此其得關中之本。高歡遷晉州刺史。爾朱榮欲聘歡女為世子婦,昭君以為爾朱北榮作事凶暴,婉言叫絕,榮不疑而重任之。
孝莊帝外受權臣之制,而爾朱後性烈如火,又極嫉妒,帝復為後所制,展動亦不自由,及爾朱榮入朝,帝手刃之。爾朱榮死,爾朱兆入京,遷帝駕歸北。高歡聞之, 義欲截救之,大軍忽於恆山遇怪被阻,與女王桐花戰,邀入山寨,結為夫婦。恆山夫人以歸,與昭君甚是相得。高歡見人心歸附,乃以除爾朱之虐為名,舉兵建義於信都,立渤海太守元朗為帝。及大敗爾朱氏,高歡又于田舍間迎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高歡北取晉陽,恆山夫人生擒孝莊帝、爾朱後以歸。高歡見而悅其美貌,私逼成婚。孝武帝聞而惡之,欲與斛斯椿密謀除之,遺王思政奉詔往說關西賀拔岳。時宇文泰為行台左丞,有文武才,特為岳所器重。王思政見岳、泰二人,出帝密詔付之,岳誓必盡死以報。孝武帝訪魘魅之術以害高歡,術破,高歡遂專行之,不復稟命於帝。賀拔岳受帝命圖高歡,而懼高歡之強,乃遣宇文泰往賀爾朱後之生子,以窺動止。高歡見泰彤貌非凡,欲留之晉陽,以免後患,泰伺機潛逃得脫。賀拔岳屯兵平涼,招撫邊郡諸部落,兵勢日強,高歡患之,造使說侯莫陳悅斬岳。岳眾乃舉宇文泰為主,以討平之,泰遂據有關中險固之地。孝武帝懼高歡相圖,納王思政言,遷駕長安以依宇文泰。高歡入洛陽,立清和王世子善見為帝,於是魏判為二,河以西曰兩魏,河以東日東魏。
駙馬鄭嚴祖為高家游騎拿獲,囚在營中。世子高澄見其女鄭娥艷麗,戀之,然懼父威嚴,不敢啟口。鄭駙馬畏禍,獻鄭娥於高歡,歡封為楚國夫人,寵愛無比。高澄不能舍,乃買通侍婢,通焉。高歡班師,悉高澄通鄭娥事,杖一百,欲置之死。澄恐,求救於司馬子如,子如以事關重大,遂改口詞,曲全高氏骨肉。
西魏宇文泰挾天子以令天下,孝武帝徒擁虛位。因帝納從妹平原公主為妃,泰遽殺之,又弒孝武帝,立南陽王寶炬為帝。而東魏高澄掌刑賞,廷臣莫敢與抗,待有功之臣,亦嚴切繩之。然己復縱淫無度,人不能堪。其時東西屢屢交戰,互有勝負,高歡兵攻玉璧,韋孝寬守五十餘日,不下,高歡智力俱困,疾發而卒。
侯景叛,高澄用慕容紹宗敗之,侯景遂投入南梁。高澄當圍,倨慢頓甚,至罵帝為“狗腳朕”,旋為膳奴蘭京所殺。其弟高洋秘其喪,俟大權在握,即受禪為齊文宣帝。宇文泰聞之,興兵東討,無功。西魏文帝卒,泰奉太子登基,旋又廢之。及宇文泰卒,宇文護掌朝,奉其子覺為帝,是為北周。高洋自登帝位以後,沉湎無度,用刑殘忍,殺盡諸元。後高洋死,太子殷繼位,又為常山王高演所弒。西魏宇文護專權,連弒二主,武帝宇文邕含忍久之,卒手殲宇文護。歸政之後,親攬萬機,與民休息;而齊後主淫亂已極,自號“無愁天子”,卒為周武帝所滅。周武帝節己愛民,親賢遠佞,殷殷求治。借太子不肖。王軌捋帝須曰:“可愛好老公,但恨後嗣弱耳。”及武帝卒,宣帝即位,誅王軌,重蹈齊帝覆轍,大權旁落外氏楊堅之手。楊堅卒代周,並陳皆滅之,是為隋文帝。自晉代以來,南北分裂、東西割據垂三百年,至此天下始成一統。
南史演義
劉裕世居丹徒縣京口裡,家貧,賣履為生,同里皆賤之,而裕意氣自若。司徒王謐目為當代豪傑,修書薦於前將軍劉牢之,任以參軍之職。牢之子敬宣、甥何無忌一見傾心,與裕結為兄弟。北府豪俊劉毅、孟昶、高雅之、諸葛長民等,無不樂與裕游i時海盜孫恩作亂,朝廷大恐,命牢之進討。劉裕為先鋒,從騎皆死,裕獨奮戰數乾人,得劉敬宣來援,始脫重圍。於是連戰皆捷。孫恩退入海島,一年後,用盧循計,溯長江而進,直搗京師。劉牢之使劉裕白海鹽入援,裕兵不滿乾人,倍道兼行,至丹徒,裕身先士卒,眾皆鼓勇而進,孫恩狼狽還船。裕又以火攻之,孫恩大敗,遠審入海,三吳乃寧。詔以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
玉山杜時晉幼主安帝在位,琅琊王道子當國,群小用事,朝政顛倒。兗、青二州刺史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興兵向闞。牢之來諫,王恭不從,反堅邀其共事,牢之不得已許之。道子世子元顯致書牢之,為陳禍福,密相要結,牢之心動,反討王恭。王恭被執處斬,詔以牢之代其任,鎮京口。桓元滅毆仲堪,據有荊襄,兵日強盛,元顯乃命劉牢之為前鋒以討之。桓元反帶兵東下,連敗兩路京兵。劉牢之怨元顯不加禮,欲假桓元以除執政,復伺桓元之隙而取之,故按兵不動。桓元卑禮厚幣以結之,牢之遂許與和,退兵班瀆。劉裕、何元忌切諫,不聽桓元遂得入京師,斬元顯等,大權一歸於己。牢之退兵以來,威望頓減。劉裕見牢之大勢已去,與何無忌不告而去牢之惶急,脊部曲北走,三軍盡散,自縊而死,
桓元逼背帝遜位,自即帝位,建號大楚。三吳大飢,而不加恤,中外失望。劉裕乃在京口與何無忌、孟昶、劉毅、魏詠之、諸葛長民等一十七人聚義,推裕為盟主,斬桓修,定京口。 孟昶、劉道規亦在肯州斬桓宏,收眾過江與裕軍合一,裕率二州之眾,共討桓元,斬勇將吳甫之、皇甫敖,恆元挾帝浮江南走,百官迎裕入建康,推為大將軍。裕乃躬行節儉,以身范物,百官皆肅然奉職。桓元逃至江陵,何無忌、劉毅、劉道軌三將來追,桓元又輕舸西走,被益州刺史毛璩之侄毛佑之所殺。何無忌奉帝還建康,進封劉裕為豫章郡公,領揚州錄尚書事。裕乃修好後秦,秦因割南鄉十二郡歸於晉,又北伐南燕,所至克捷,執燕王慕容超斬之。時盧循受朝命為番禺太守, 雯以徐道復為謀主,乘劉裕北伐未還,寇長沙、豫章等郡,何無忌戰死,中外大震。劉裕乃班師入朝。劉毅欲立功以壓裕望,決意伐循,因輕敵復大敗。孟昶欲奉乘輿過江,裕以為一旦遷動,便自土崩瓦解,卒堅守之。盧循敗,退兵尋陽。劉裕大治水軍,白海道襲番禺,遂平盧循。劉毅知物情已去,心常快快,反謀漸著。劉裕知變,遣王鎮惡暗襲江陵,劉毅敗,自縊死,諸葛長民頗懷異志,劉裕亦殺之。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縱子犯法,以私廢公,劉裕欲黜之,司馬休之乃聯結魯宗之以拒朝廷,檀道濟連克江陵、襄陽,休之、宗之並降於魏。秦主姚興死,關中大亂,劉裕統兵伐秦,所向皆捷,秦主泓降,劉裕留次子義真鎮守關中而身東還:因諸將不睦。長安復為夏人所襲。
劉裕乃廢晉恭帝,即帝位,建號大宋,立義符為太子。未幾,劉裕病殂,少帝即位。少帝狎匿左右,遊戲無節,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等謀廢少帝,並廬陵王殺之,奉宣都乾義隆入承大統,是為文帝,文帝大權既握,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彭城王義康勢傾遠近,而慮檀道濟迂異,用劉湛計召其入朝而殺之。時魏方入寇,道濟與三卜余戰,所向皆捷。義康白壞長城,魏人聞之喜。文帝怒,黜義康而誅劉湛。孔熙先、范蔚宗欲弒文帝以立義康,敗露,賜義康死。太子劭急圖登位,弒文帝。沈慶之輔武陵於駿興兵討之,斬劭,即皇帝位,是為孝武帝,在位八年,朝政日壞。崩,廢帝即位,無道日甚,為主衣壽寂之所殺。湘東即位,是為明帝。其時普天同叛,人盡異心,蕭道成受命討平會稽孔覬,又得蔡興宗、沈攸之各為用命,諸路烏合之眾,即次殄滅。明帝又欲肄志淮北,致薛安都結連北魏,喪師失地、明帝以太子幼弱,故將本支骨肉屠滅殆盡,唯桂陽王休范以人才庸劣得全。明帝崩,幼主昱初立,休范反於江州,蕭道成部將張敬兒斬休范,遂平叛亂。幼主無惡不作,道成憂禍,哥書長子蕭賾,令為之備。會內廷楊玉夫弒昱,蕭道成乃立安成於為帝,卒代宋,是為齊高帝。節儉為心,奢侈悉汰,風俗一變。
及賾即位,是為武帝。武帝崩,遺詔西呂侯鸞奉太孫昭業駑位。昭業狂縱日甚,無復悛改,蕭鸞弒之,立新安王昭文,旋又自登帝位,是為明帝。魏乘機南侵,並力攻義陽,齊將皆有畏志,獨蕭衍奮袂而進,義陽得全,以功除為雍州刺史。東昏侯寶卷即位,荒迷益甚,百姓困窮。蕭衍知齊祚將亡,延攬豪傑,四方智勇之士相率來歸。蕭衍乃興兵。東昏為人所弒,百官迎蕭衍入城。鄱陽王寶寅見蕭衍將篡齊,乃投北魏。蕭衍即皇帝位,是為梁武帝。寶寅請兵伐梁,魏主憐之,乃發六州人馬分路入寇,攻拔義陽。梁將景宗、韋睿和衷協力,卒敗魏軍。
梁武帝好大喜功,聽叛臣王足之言,謂築淮堰可以制敵,大興工役。昭明太子諫之不從。堰成復壞,十萬餘口,皆漂入海。武帝心甚戚戚,延名僧設無遮大會以救援之,一心佞佛,捨身同泰寺,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三請乃許。侯景叛歸於梁,武帝貪其利,納之,封景為河南王,卒致侯景之亂,攻破台城。武帝為景所制,憂憤成疾,再呼荷荷而殂。簡文帝立,誥敕詔令,皆侯景代為之,帝拱默而已。其時京師雖破,外鎮猶強,湘東王繹居荊州,兵力最強,然繹疑忌宗室,每與諸王不睦,弟兄叔侄,互相殘賊,以致一敗塗地。
振遠將軍陳霸先在廣州集義軍討侯景。侯景兩寇江夏,為王僧辯所敗,返京,遽害簡文父子,立豫章王為帝,旋禪位於景,國號曰漢。陳霸先上表請湘東王早正大位,請兵克復京師。湘東王拜為蕩寇大將軍,與王僧辯合兵,進破石頭城。侯景倉皇遁去,為人所殺,暴屍於市。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是為元帝,因建康凋殘,不樂丞相宇文泰遺兵五萬入寇,大敗梁軍。元帝命取國書十四萬卷焚之街前,卒為魏兵所殺。王僧辯始與陳霸先議立晉安,慷慨仗義,旋以貞陽侯淵明倚北齊之勢歸國,王僧辯改圖納之。陳霸先苦爭數之,不聽,因而殺之,奉晉安復帝位。旋代之,是為陳武帝。即位三年,四境相安。太子昌時羈關中,帝求歸而周人不遣,帝崩,群臣奉臨川王茜即位,是為文帝。太子昌復求周人,得南歸,侯安都中道害之。
日益驕矜,文帝賜之死。文帝崩,廢帝即位。文帝母弟安戍王廢之,自立嘉霧蘭姜最耋帝。是時齊政日壞,宣帝乃興師伐齊,拔壽陽,復其故疆。宣帝崩,始興王叔陵以銼藥刀斫太子,被殺。太子創愈,即位,是為後主。後主不理囤政,惟以風流為事,綱紀敗壞,上下解體。時隋已代周,隋文帝大舉伐陳,城破,獲後主與張、孔二妃於井,陳亡。
作品目錄
北史演義
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 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 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 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仆亡身 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 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 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 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 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 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 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 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 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 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餘勇大破葛榮 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 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泄群謀 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 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 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 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 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 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 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回響 平洛邑百爾歸誠 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 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 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 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 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呵護死還生 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 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 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 | 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 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 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 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 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 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 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 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 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后 棄群策東鄴亡師 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 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 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 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 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 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 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 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 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 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 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 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棄 漳水殺盡諸元 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 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 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 卻施玉天誅亟行 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 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 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 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棄 宗社後主被擒 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 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 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 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
南史演義
第一卷晉室將亡廊廟亂宋家應運帝王興 第二卷劉寄奴滅寇立功王孝伯稱兵受戮 第三卷楊佺期演武招婚桓敬道興師拓境 第四卷京口鎮群雄聚義建康城偽主潛逃 第五卷扶晉室四方悅服代燕邦一舉蕩平 第六卷東寇乘虛危社稷北師返國靖烽煙 第七卷除異己暗襲江陵剪強宗再伐荊楚 第八卷任諸將西秦復失行內禪南樂聿興 第九卷廢昏庸更扶明主殺大將自壞長城 第十卷急圖位東官不子緩行誅合殿弒親 第十一卷誅元兇武陵正位聽逆謀南郡興兵 第十二卷子業凶狂遭弒逆鄧琬好亂起干戈 第十三卷計身後忍除同氣育螟蛉暗絕宗祧 第十四卷輔幼主道成懷逆殉國難袁粲捐身 第十五卷沈攸之建義無成蕭紀伯開基代宋 第十六卷縱敗禮官宮闈淫亂臣廢君宗室摧殘 | 第十七卷救義陽蕭衍建績立寶卷六貴爭權 第十七卷救義陽蕭衍建績立寶卷六貴爭權 第十八卷行亂政外藩屢叛據雄封眾士鹹歸 第十九卷蕭雍州運籌決勝齊寶卷喪國亡身 第二十卷寶寅潛逃投北魏任城經略伐南梁 第二十一卷停洛口三軍瓦解救種離一戰成功 第二十二卷築淮堰徒害民生崇佛教頓忘國計 第二十三卷伐東魏淵明被執納叛臣京闕遭殃 第二十四卷羊侃竭忠守建業韋粲大戰死青塘 第二十五卷侯景背誓破台城諸王斂兵歸舊鎮 第二十六卷除霸先始興舉義王憎辯江夏立功 第二十七卷侯景分屍懲大惡武陵爭帝失成都 第二十八卷魏連蕭詧取江陵齊納淵明圖建業 第二十九卷慕狡童紅霞失節掃余寇興國稱尊 第三十卷廢伯宗安成篡位擒王琳明徹立功 第三十一卷張麗華善承寵愛陳後主恣意風流 第三十二卷陳氏荒淫棄天險隋軍鼓勇下江南 |
創作背景
據《南史演義》的“凡例”,該書的作者有感於古來演義,前有《東西晉演義》,後有《隋唐演義》,所以編了這二部《南史演義》及《北史演義》。
版本信息
北史演義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吳門甘朝士局原刊本,藏大連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清嘉慶二年(1797)自陪軒重刊本,藏國家圖污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敬業山房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排印吳門甘朝士局原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吳門甘朝士局原刊本。
南史演義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玉峰陳景川局刊本,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鈴木文庫;清同治四年(1865)文德堂刊本,藏國家圖書館。 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排印玉峰陳景川局刊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玉峰陳景川局刊本。
作者簡介
杜綱,崑山人。據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三十一,字振三,少補諸生。著有《近是集》。杜綱別號草亭老人,是乾隆中通俗小說作家,除作有本書外,尚有《南史演義》(有乾隆六十年刊本)、《娛目醒心編》,二書均有許寶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