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駐外九使節烈士公墓,位於南京中華門外菊花台公園內,距中華門約三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駐外九使節烈士公墓
- 類型:陵墓
- 位置:位於南京中華門外菊花台公園內
- 組成部分:由墓道、墓碑和九座墓冢
基本情況,主要建築,光榮事跡,相關烈士,樹碑立傳,
基本情況
南京駐外使節九烈士墓,位於南京中華門外菊花台公園內,距中華門約三公里。 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楊光泩召集領事館領事莫介恩、朱少屏,隨習領事姚竹修、楊慶壽、蕭東明,主事盧秉樞和甲種學習生王恭瑋7人,莊嚴宣布:“身為外交官員,應負保僑重責,未奉命令之前,絕不擅離職守。”
主要建築
該墓由墓道、廈欠蘭墓碑和九座墓冢組成。墓道由東向西折北,約百餘米,原矗立於路口的寫有“忠烈公園”(于右任書)的牌坊,現已無存。墓碑通高2.5米,寬2.2米;碑身高1米,寬2米,戒兆屑碑文為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撰寫。墓冢坐北朝南,呈扇狀排列,每座墓前均有祭台。墓後為菊花台主峰,有半圓形水泥護壁,地面為鵝卵石鋪砌。
光榮事跡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日軍又將魔爪伸向菲律賓,對菲律賓的機場、炮台、兵營,狂轟濫炸。15日、21日,日軍又先後在南呂宋黎牙、中呂宋陵牙淵登入,菲律賓首府馬尼拉市陷於日軍的大包圍之中。
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楊光泩召集領事館領事莫介恩、朱少屏,隨習領事姚竹修、楊慶壽、蕭東明,主事盧秉樞和甲種學習生王恭瑋7人,莊嚴宣布:“身為外交官員,應負保僑重責,未奉命令之前,絕不擅離職守。”
1942年1月1曰凌晨,日軍占領馬尼拉市。1月4日,楊光泩、莫介恩、朱少屏、姚竹修、楊慶壽、蕭東明、盧秉樞、王恭瑋8人被扣押並軟禁於菲律賓大學美術學院。不久,日軍得悉領事館銷據毀賬並曾在華僑中募集抗日資金送回國內,便於3月中旬提審楊光泩,以楊為國內籌款1200萬菲幣為由,限令在3個月內籌集2400萬菲幣以供“皇軍”,否則將封存中國僑民的一切財產。楊光泩與其他僑領商量後,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15日,日軍將楊光泩等8位外交使節移押至聖地亞哥炮台,囚禁於炮台地下室。在酷刑面前,楊光泩等保持了炎黃子孫的民族氣節,婆櫻汗日軍惱羞槳享良成怒,於1942年1月16日下午1時左右,將遍體鱗傷的楊光泩、莫介恩、朱少屏、姚竹修、楊慶壽、蕭東明、盧秉樞、王恭瑋用車秘密押至華僑義山事先挖好的土坑邊,槍殺後,恐其不死,又用刺刀在他們身上亂刺亂戳,然後再命令菲工以土掩蓋。
相關烈士
楊光泩(1900~1942年),浙江吳興縣人,15歲入清華學堂,畢業後考入美國跨陵科羅拉多大學,獲學士學位。1923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獲政治經濟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同任中國駐美公使館三等秘書,後受聘為華盛頓大學和喬治城大學教授。1927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不久,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情報司副司長兼外交委員會主席委員,接辦北京英文導報,創設中國法文雜誌。1930年任中國駐倫敦總領事館兼駐白宙拒擊歐洲特派員,後改任駐國際聯盟會中國情報處長。1933年,創設世界電訊社及日內瓦、巴黎等分社,併兼任皖贛湘鄂川五省外交視察專員。1935年接辦大陸報館,任總經理及總主筆。“八·一三”後奉命留居海外負責宣傳工作。遇難時,年42歲。
莫介恩(1893~1942年),廣東寶安人,1929年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後升任副領事、領事。1940年12月調任駐溫哥華總領事館領事,尚未赴任即遭敵殺害。
朱少屏(1890~1942年),上海人,早年赴日本留學並參加同盟會。回國後創健行公學並協助於右任創辦民呼、民吁、民享囑戀試主報,又與柳亞子等組織南社,曾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隨孫中山先生到南京,任總統府秘書。1940年派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副領事,後升任領事。
姚竹修(1907~1942年),江蘇蘇州人,畢業於萬國函授大學,1933年考入外交部情報司任科員,1936年任駐土耳其大使館主事,1937年調任新加坡總領事館隨習領事,1939年調任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蕭東明(1906~1942年),福建福州人,1932年任外交部書記官,1939年任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楊慶壽(1917~1942年),福建廈門人,畢業於黃埔軍校,1941年任外交部科員,同年派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盧秉樞(1912~1942年),江蘇東台人,南通醫學院學士,曾任江蘇省政府保衛會總務主任、鐵道部正太路局秘書, 1934年派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主事。
王恭瑋(1920~1942年),浙江奉化人,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甲種學習生。
八烈士壯就義後的第三年,盟軍攻克菲律賓,華僑抗敵會立即組織調查和發掘八烈士的遺骸,暫存華僑義山崇福堂內。1947年5月15日,旅菲各僑團組織成立了“菲律賓華僑各界禮送楊故總領事暨7位殉職館員忠骸回國安葬籌備委員會”。7月6日,各僑團代表百餘人,冒雨在華僑義山的烈士殉難處舉行紀念碑奠基儀式,並於當日將八烈士忠骸移運中山街國民黨駐菲總支部禮堂內。7月7日上午舉行公祭後,八位烈士忠骸由中國駐菲公使等分別扶上靈車,五千多華僑熱淚縱橫,護送至機場,由中央航空公司C-46型專機載運,直飛祖國。
除上述八烈士外,還有一位犧牲於北婆羅洲山打根的卓還來烈士。
卓還來(1912~1945年),福建閩侯人,早年畢業乾北京燕京大學,留學巴黎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後,又入倫敦大學研究國際關係,回國後任外交部一等科員,1937年任駐西貢副領事,1940年升任駐北婆羅洲山打根領事。
1942年1月19日日軍占領北婆羅洲山打根,衝進中國領事館將卓還來及其夫人、子女四口和領事館隨習領事銜主事楊登程、主事厲鼎元等人拘禁起來。1943年1月,將其轉押至馬都林丹集中營,卓還來與家人分押兩處。卓還來一不投降,二不代日招降華人,敵人無奈,於1944年9月,又將他轉押到亞庇;1945年盟軍開始全面反攻後,又將他押至保佛。直至1945年7月6日臨近勝利的前夕,敵人終於對卓還來下了毒手。卓還來用生命和鮮血實踐了他生前的誓言:“三十功名土與塵,年華流水客中身,殲仇雪恥吾儕事,莫使前人笑後人。”
樹碑立傳
抗戰勝利後,北婆羅洲僑胞為卓還來烈士建立了紀念碑,碑文“秉忠蹈義”四字由蔣介石親筆題寫。
為國捐軀的九烈士的遺骸,在1947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被安葬於中華門外菊花台,同時改菊花台為“忠烈公園”。
抗日外交九烈士墓,曾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2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重修。1983年6月九烈士墓被公布為雨花台區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時值九烈士忠骸歸國安葬40周年之際,南京市各界人民民眾再次舉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動。1989年1月,國家民政部向國內的九烈士親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其英勇事跡也被編進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編輯的《革命烈士傳》第七集。
姚竹修(1907~1942年),江蘇蘇州人,畢業於萬國函授大學,1933年考入外交部情報司任科員,1936年任駐土耳其大使館主事,1937年調任新加坡總領事館隨習領事,1939年調任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蕭東明(1906~1942年),福建福州人,1932年任外交部書記官,1939年任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楊慶壽(1917~1942年),福建廈門人,畢業於黃埔軍校,1941年任外交部科員,同年派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隨習領事。
盧秉樞(1912~1942年),江蘇東台人,南通醫學院學士,曾任江蘇省政府保衛會總務主任、鐵道部正太路局秘書, 1934年派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主事。
王恭瑋(1920~1942年),浙江奉化人,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士,任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甲種學習生。
八烈士壯就義後的第三年,盟軍攻克菲律賓,華僑抗敵會立即組織調查和發掘八烈士的遺骸,暫存華僑義山崇福堂內。1947年5月15日,旅菲各僑團組織成立了“菲律賓華僑各界禮送楊故總領事暨7位殉職館員忠骸回國安葬籌備委員會”。7月6日,各僑團代表百餘人,冒雨在華僑義山的烈士殉難處舉行紀念碑奠基儀式,並於當日將八烈士忠骸移運中山街國民黨駐菲總支部禮堂內。7月7日上午舉行公祭後,八位烈士忠骸由中國駐菲公使等分別扶上靈車,五千多華僑熱淚縱橫,護送至機場,由中央航空公司C-46型專機載運,直飛祖國。
除上述八烈士外,還有一位犧牲於北婆羅洲山打根的卓還來烈士。
卓還來(1912~1945年),福建閩侯人,早年畢業乾北京燕京大學,留學巴黎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後,又入倫敦大學研究國際關係,回國後任外交部一等科員,1937年任駐西貢副領事,1940年升任駐北婆羅洲山打根領事。
1942年1月19日日軍占領北婆羅洲山打根,衝進中國領事館將卓還來及其夫人、子女四口和領事館隨習領事銜主事楊登程、主事厲鼎元等人拘禁起來。1943年1月,將其轉押至馬都林丹集中營,卓還來與家人分押兩處。卓還來一不投降,二不代日招降華人,敵人無奈,於1944年9月,又將他轉押到亞庇;1945年盟軍開始全面反攻後,又將他押至保佛。直至1945年7月6日臨近勝利的前夕,敵人終於對卓還來下了毒手。卓還來用生命和鮮血實踐了他生前的誓言:“三十功名土與塵,年華流水客中身,殲仇雪恥吾儕事,莫使前人笑後人。”
樹碑立傳
抗戰勝利後,北婆羅洲僑胞為卓還來烈士建立了紀念碑,碑文“秉忠蹈義”四字由蔣介石親筆題寫。
為國捐軀的九烈士的遺骸,在1947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被安葬於中華門外菊花台,同時改菊花台為“忠烈公園”。
抗日外交九烈士墓,曾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2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重修。1983年6月九烈士墓被公布為雨花台區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時值九烈士忠骸歸國安葬40周年之際,南京市各界人民民眾再次舉行了隆重的公祭活動。1989年1月,國家民政部向國內的九烈士親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其英勇事跡也被編進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編輯的《革命烈士傳》第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