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泥人

南京泥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泥人
  • 非遺批次:第二批
歷史淵源,文化特色,

歷史淵源

南京泥人最遲在清代末年已經出現。當時每值荒年,由外鄉方逃荒至南京的災民,一部分棲息於朝天宮冶山腳下的冶山道院,利用冶山泥土製作小泥塑出售,這是目前比較可靠的最早的南京泥人工藝品。
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部分美術工作者開始創作一些有獨特風格、裝飾趣味濃厚的泥人工藝品,與此同時,無錫泥人廠的陳月仙、陳國英等人在南京菊花戲衣社培訓、組建了一支泥人製作隊伍,泥人主要有傳統的戲劇人物和現代彩塑小品,當時在社裡從事泥人設計製作的還有黃建強等人。1965年,菊花戲衣社解散,泥人技藝人員併入南京工藝雕刻實驗廠,繼續生產泥人工藝品。陳月仙、陳國英等人在市工藝美術公司帶徒授藝,進行泥人創作,徒弟主要有戴立憲等人。21世紀後,黃建強成立了“泥人黃”工作室,何斌在無錫師從惠山泥人大師喻湘漣學習手捏戲文,回到南京自創泥人工作室,陳月仙、戴立憲、戴德裕等人則在南京工藝美術總公司建立泥人工作室繼續泥人的創作。

文化特色

南京泥人不同於無錫、天津等地的泥人,在汲取無錫泥人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南京本地工藝美術藝術特徵,創造了南京泥人獨特的藝術風格。製品分彩塑小品和戲曲人物兩大類別,其中彩塑小品的南京地域風格表現最為顯著,特點為“三分塑、七分彩”,以塑為基礎,重在彩繪,色彩明快鮮艷,對比強烈。造型小巧,裝飾趣味濃厚,同時兼具人文氣息與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