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 外文名: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earch on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endogenetic metal deposits (Nanjing University)
- 依託:南京大學
- 編號:WB90090233GJ
- 建立時間 :1989年
發展歷程,風采綜述,學術陣容,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科學研究,發展目標,
發展歷程
1995年10月18日,實驗室以優秀的研究成果,結構合理和素質優良的科研隊伍,以及“總體上以達到90年代初國際水平”的實驗設備,通過了國家驗收,開始正式開放運行。2000年4月以優良的成績通過了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全國地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歷經10餘年的建設與開放運行,目前已成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基地。在建期間,先後由王德滋教授和朱金初教授任實驗室主任,華仁民教授任副主任。1992年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先後由徐克勤教授和胡受奚教授任主任。南京大學馬東升教授現任實驗主任;中國地質大學翟裕生院士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郭令智院士和王德滋院士現任學術顧問。實驗室建在礦床岩石礦物學與構造地質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地球化學省重點學科上,覆蓋學科有礦床學、地球化學、岩石、礦物學、放射性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其中有7個碩士點7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顯然,該實驗室是建立在實力雄厚的學科群基礎之上的,可產生集約、互補和倍增效應,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風采綜述
經國家重點實驗室驗收以來,實驗室共主持承擔科研基礎上二百項,實施開放課題100多項,爭取到的科研經費三千萬元,大多數為國家基礎研究項目,包括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985)國家攀登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等,2002年獲得國家基金要創新研究群體基金資助。科學研究在中國東部金礦成因,花崗岩與火山岩及其成礦作用,華南造山帶岩石學、地球化學及其與成礦關係以及古海洋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獲部委級科技獎勵30項,並在環境、海洋、礦物材料套用和固體廢料資源化等領域開拓的新的研究生長點。
目前,實驗室已在以下五個方面形成顯著優勢:
1、在有關中國東部和華南基礎地質,尤其是花崗岩類及其岩石學及其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和構造地質學綜合研究方面,有長期雄厚的學術積累和不斷發展的創新理論,已形成明顯的研究特色;
2、以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資助為標誌,實驗室已建成了一支學歷層次高,專業配置全,學術思想活躍,年齡結構合理,以多學科中青年博士為主的學科群隊伍;
3、以7台百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儀器為基礎,實驗室現由10個分室組成。其硬體設備在先進性、配套性、綜合性和管理人員學歷與素質上處於國內地學實驗室領先水平和國際同學科實驗室的先進水平;
4、以目前的20項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5項“973”的9個子課題,1項“863”子課題,5項國家基金委重點課題,3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課題,1項國家基金委青年創新群體基金課題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德國DGF合作課題)和40多項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代表,表現出目前實驗室在我國地質基礎研究領域中強勁的競爭能力;
5、實驗室的學科群人員配置,與我校環科院、生命科學院等系和國內外相關學科研究單位的學術聯繫,以及現有儀器設備在環境、材料和地球物質組成等領域的廣泛套用潛力,使實驗室在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拓展新領域新方向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2000年我國地球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國家評估中,本室在26個參評實驗室中總排名第9,在基礎研究類重點實驗室中排名第5,在教育部所屬的重點實驗室中排名第3,在教育部所屬的基礎研究類重點實驗室中排名第1。
學術陣容
建立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高層次研究隊伍是實驗室工作的重要環節。實驗室將年輕人作為科學創新、攀登科學高峰的主力軍和突擊隊給予極大的重視。在項目申請、成果申報、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等方面,始終不移把他們放在首位。前實驗室不僅涌有一批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術帶頭人。其中4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名獲得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3名進入江蘇省“333”和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十多人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青年學術骨幹、200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資助,為優秀青年隊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與此同時,實驗室充分發揮中老研究人員的力量。對年輕青年研究人員的學術指導團結協作,通過幾代人的辛勤工作、共同努力換來明天的碩果纍纍。
實驗室主任主要學術骨幹:
姓 名 | 獲得的榮譽稱號 | 實驗室職務 |
翟裕生 | 中科院院士 | 學術委員會主任 |
郭令智 | 中科院院士 | 學術委員會顧問 |
王德滋 | 中科院院士 | 學術委員會顧問 |
馬東升 |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 | 主 任 |
陳 駿 |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 |
蔣少涌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王汝成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楊振宇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凌洪飛 |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 | - |
徐夕生 |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 |
實驗室主任馬東升教授,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基金獲得者,本室學術帶頭人,重點實驗室主任。1952年6月出生,兼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委員會副主任,《礦床地質》、《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85-86年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在有關鎢、金地球化學和礦床成因研究中有所創新,發展了含礦建造成礦理論。現主要從事低溫成礦作用、流體成礦地球化學及環境重金屬地球化學研究。主持和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共20多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7本。獲教育部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冶金部科技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委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表彰,及當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人。
人才培養
自建室以來,共培養了約200名碩士研究生,近100名博士研究生,出站博士後16名;同時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共27名博士生導師,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及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從國外引入青年學科帶頭人1名。
實驗室重視為本科生培養提供良好實驗環境和條件,積極向本科生開放實驗室。目前,每年為部分地學專業本科生提供本科論文實驗和接受高年級學生提前進實驗室參加研究工作機會,同時還接受學生對實驗室進行參觀等。
合作交流
在“開放,流動,聯合”的建室方針指導下,實驗室的開放交流主要通過以下做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1、相互支持,優勢互補,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研究人員相互流動合作參加本室和有關單位的重要研究項目是取得重要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2、面向全國,協同攻關,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排憂解難:實驗室與地質礦產部、有色金屬總公司、國家黃金管理局、國家環保局、核工業部以及下屬各有關礦山、地質隊、研究員所等部門建立了良好鞏固的合作關係,承擔了一批直接與礦產、能源資源開發及固體廢物處理有關的橫向合作項目,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3、打破條塊,資源共享,以硬體優勢促進學科合作:實驗室以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合作單位和客座研究人員來自國內外幾十個單位,包括大學、科研院所、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委、國家海洋局以及石油、天然氣、勘探、冶金產業部門等。尚有中國科技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工程兵學院、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南京地理所、蘭州地質所、南海海洋所等)、地質礦產部(南京地礦所、無錫石油中心、化探中心等)等有關單位。並通過合作,套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為其他領域的科學家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問題。
4、組織專題報告,廣邀學術精英,活躍實驗室學術思想: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室已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訪進行學術報告共百餘人次。他們當中既有國際著名的礦床地球化學家,如賓州大學的巴恩斯教授(H.L.Barnes),也有在國外學有所成的知名中國留美青年學者,如明尼蘇達大學的丁抗博士。
5、派出研究骨幹,引進先進方法,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實驗室共派出約60人次分別赴十多個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各類國際合作交流。他們在國外與被訪單位的外國學者進行了多項合作研究,做出了成績。
6、主辦學術會議,加強兩岸聯繫,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實驗室現已主辦國際學術會議5次,主辦全國學術會議(包括兩岸學術會議)10次,百餘人次在國際會議報告,十多人應邀作大會特邀報告。
實驗室通過開放課題和教育部訪問學者計畫為國內外訪問學者提供測試基金和實驗研究條件,特別支持優秀中青年學者和鼓勵開展大跨度的交叉性研究。實驗熱誠歡迎國內外致力於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含博士後和博士研究生)提出研究申請和有價值的合作建議前來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本實驗室主要由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礦床學、地球化學、岩石學、礦物學、放射性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組成,是以研究地球物質組成及其演化和成礦富集機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多學科群體。目前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
1、我國急需和優勢礦產成礦機制、分布規律、成因模式及找礦方向。現以金屬礦床的大規模成礦作用和流體成礦作用研究為主,兼及在成因上有關的,或具重要經濟價值的非金屬礦床;
2、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岩石圈各層次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地球系統演化。重點突出殼-幔相互作用,以及花崗岩、火山-次火山岩類和含礦控礦層位等基礎地質研究;
3、與地球物質組成演化有關的層圈相互作用,相關重大地質事件及其成礦與環境效應,注重地球系統演化對成礦作用的影響的研究。
根據本實驗室有關學科群的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近年來還確定了兩個新的研究生長點:
1、在基礎理論方面——以地球化學為主的地球系統演化和全球變化研究;
2、在套用基礎方面——城市重金屬污染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研究。
主要成果
實驗室建立以來,積極承擔各類科研基礎上和任務200餘項,在中國東部大型金礦成礦機制和成礦規律,花崗岩、火山岩成岩成礦理論、成礦硫流體、水-岩反應及其成岩成礦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並在油氣、環境、礦物材料和固體廢料無害化與資源化等領域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增大開放吸引優秀人才,至今已批准開放課題100項,吸引了一批國內外有關領域的著名專家和青年學術骨幹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1999實行訪問學者計畫以來,已有包括一位來自美國、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8位國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學者來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並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十多篇論文已被Chemical Geology和Geology、《科學通報》等國內外著名刊物錄用。例如華仁民教授赴美國參加第七屆國際水岩反應會議發表研究進展的系列評述文章,向國內學者介紹了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研究同國際接軌。
主要如下一些重大成果:
1、中國東部金礦研究
獲獎類別:教育部及前國家教委自然科學進步獎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獲獎人員:劉英俊等本實驗室研究人員及有關客座研究人員
獲獎單位: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獲獎等級:見下表
頒獎時間:見下表
序號 | 獲獎成果名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時間 |
1 | 江南地區金礦成礦地球化學背景及形成機制 | 1 | 1991 |
2 | 中國東南部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與成礦關係 | 1 | 1991 |
3 | 粵西金礦床地球化學 | 1 | 1992 |
4 | 華北地塊周邊地體構造及其與金等礦床區域成礦關係 | 2 | 1994 |
5 | 華南金銻鎢多元素含礦建造及其成礦機理研究 | 2 | 1994 |
6 | 中國東部與中生代火山作用有關金礦床的研究 | 2 | 1994 |
7 | 華北板塊東北緣的金礦床 | 2 | 1994 |
8 | 華南S型火山雜岩和成礦 | 3 | 1994 |
9 | 中國東南部沉積岩系金礦床地球化學研究 | 2 | 1997 |
10 | 華南韌性剪下帶型金礦床的地球化學和成礦機制 | 3 | 1997 |
11 | 華南地台南緣即東緣金礦地質背景和成礦規律 | 2 | 1999 |
12 | 中國東部金礦成礦機制及成礦規律研究 | 2 | 2002 |
2、硼、矽同位素新技術方法在熱液成礦作用中的套用研究
獲獎類別: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獲獎人員:蔣少涌等
獲獎單位: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獲獎等級:一等獎
頒獎時間:2002年
3、錫與稀有金屬花崗岩成岩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
獲獎類別: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獲獎人員:陳駿、王汝成、尹琳、劉昌實、沈渭洲、徐士進
獲獎單位: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獲獎等級:一等獎
頒獎時間:2001年
發展目標
1、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運行保障體系
(1)行政和後勤保障:重點實驗室所在依託單位要積極為重點實驗室創造條件,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保證“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的實施,使重點實驗室成為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基地,成為優秀人才進行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科研實體。重點實驗室主任需參與基層依託單位科研方面的決策過程;
(2)技術隊伍保障:我國許多大型特大型儀器設備集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因此,除了強調科研隊伍建設之外,也要重視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實驗技術隊伍。尤其要培養和招聘能夠對大型超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獨立進行故障診斷、一般修理和高水平調試維護的高級技師;探討和制定能吸引高學歷人才從事實驗技術工作的相應政策;
(3)組織保障:凡已具規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已有上千萬元的儀器設備資產,幾百萬元的年度運行、建設和科研經費,以及大規模的學術交流、數據統計、儀器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因此,依託單位應在上規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明確設立實驗室行政秘書(主管後勤、財務管理)和學術秘書(主管學術和成果管理與交流)崗位,從而增加實驗室主任、副主任及學術帶頭人的工作效率和更加關注有關實驗室科研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拓寬領域,增大體量
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存在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領域過窄,體量偏小的問題,而多學科交叉研究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綜合性大學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
(1)大學的重點學科建設要與學科群建設相結合,以避免單學科評估造成的學科群支離效應。依託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成為學科交叉研究的基地和學科融合的平台;
(2)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是把握實驗室研究方向的決策機構。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應鼓勵實驗室在原有優勢研究領域的基礎上開闢新的交叉方向,積極向相鄰研究領域滲透;
(3)目前我國已有一大批國家、部級、省級重點實驗室。能否將大領域中的各級重點實驗室加以聯合、歸併作為一個調整方向;
(4)建議科技部在總結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20年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集合長期從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專家、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帶頭人,專題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織形式、管理機制、調整辦法和發展方向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