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是2016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則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
- 作者:蘇則民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218339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人居環境科學叢書: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記述了南京從遠古時期一直到清末的漫長歲月里的成長、發展演變過程。著重論述了六朝、南唐、明朝三個時期的都城規劃史。南京是體現以《管子》為代表的“天材地利”規劃思想的典型。《人居環境科學叢書: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結合南京“龍盤虎踞”的山水形勝,著重分析了古代南京的都城規劃特色。
南京在我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人居環境科學叢書: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記述了南京城市走向近代化和引進西方規劃設計思想、方法的過程。詳細介紹了《首都計畫》和《首都大計畫》等總體規劃,中山陵園等詳細規劃和建築設計,以及以呂彥直為代表的中國近代**代規劃師、建築師們在規劃、設計中體現中國傳統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人居環境科學叢書:南京城市規劃史(第二版)》按時序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至改革開放以前南京城市規劃歷史的具體內容;對改革開放以後南京的規劃工作作了概括性的綜合敘述,並對有特點的重要內容——城市空間發展規劃理念、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和規劃管理法制化等四個方面,分節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圖書目錄
吳良鏞先生致作者的信
“人居環境科學叢書”緣起
《南京城市規劃史稿古代篇·近代篇》序
前言
緒論
0.1 龍盤虎踞——山川形勢
0.2 古城興衰——戰略區位
0.3 天材地利——規劃理念
0.4 歷史傳承——城市特色
0.5 借鑑探索——規劃體系
第1篇 龍盤虎踞吳頭楚尾
第1章 遠古洪荒
1.1 地理位置
1.2 地質特徵
1.3 地形地貌
1.4 南京先民
第2章 先秦勾吳
2.1 原始聚落:北陰陽營遺址
2.2 遠古傳說:姜雷方山封侯
2.3 夏、商、西周
2.4 春秋戰國
2.5 “吳頭楚尾”
第3章 秦漢秣陵
3.1 秦
3.2 西漢
3.3 東漢
第2篇 六朝繁華南北交融
第4章 六朝建康
4.1 定都、偏安、沿襲
4.2 “大建康”
4.3 都城
4.4 宮城
4.5 外郭
4.6 園林、宅邸
4.7 壇廟、陵寢
4.8 石刻
4.9 小結:都城建設的繼承與創新——南北交融的結果
第3篇 南唐復興承前啟後
第5章 隋唐丹陽
5.1 隋
5.2 唐
第6章 南唐金陵
6.1 楊吳與南唐
6.2 楊吳金陵
6.3 南唐江寧
6.4 寺院、陵寢
6.5 小結:前承六朝後啟明代
第7章 南宋行都
7.1 北宋江寧府
7.2 南宋建康府
7.3 水陸交通及造船業
7.4 寺廟、陵墓
7.5 廂坊、鎮市
第8章 元代集慶
8.1 集慶路與“南台”
8.2 集慶路城
8.3 交通運輸
8.4 佛寺
8.5 鎮市
第4篇 明都輝煌規劃傑作
第9章 明朝南京
9.1 “國初三都”
9.2 應天府與京師
9.3 都城
9.4 皇城
9.5 宮城
9.6 外郭
9.7 壇丘、寺廟、園林
9.8 陵寢
9.9 城鎮
9.10 小結:古代城市規劃的傑出範例
第10章 清朝江寧
10.1 江寧府
10.2 南京與《紅樓夢》
10.3 江寧行宮
10.4 秦淮河、孑L廟及貢院
10.5 民居及園林
10.6 門東、門西
10.7 村鎮
第5篇 近代民國中西結合
第11章 晚清洋務
11.1 近代史的發端
11.2 太平天國天京
11.3 城市近代化的起步
第12章 民國首都
12.1 政治中心
12.2 城市近代化
12.13 都市主要計畫
12.4 細部計畫
12.5 市政公共設施專項規劃
12.6 建築風格
12.7 規劃管理
12.8 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
12.9 小結:民國南京城市規劃的時代價值
第6篇 全新時代曲折前行
第13章 過渡時期
13.1 過渡時期總路線
13.2 改造舊南京
13.3 初步規劃
13.4 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
13.5 規劃管理
第14章 道路探索
14.1 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4.2 “大躍進”形勢下的南京城市建設
14.3 區域規劃和縮減調整規劃
14.4 外圍城鎮規劃
14.5 詳細規劃和專業規劃
14.6 規劃管理
第15章 十年內亂
15.1 十年內亂
15.2 內亂中的南京
15.3 輪廓規劃
15.4 居住區規劃
15.5 專業規劃
15.6 規劃管理
第7篇 改革開放探索創新
第16章 改革開放
16.1 綜述
16.2 城市空間發展規劃理念:圈層式城鎮群體一都市圈一多中心、開敞式
16.3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6.4 規劃編制體系:總體規劃一分區規劃一詳細規劃
16.5 規劃管理法制化
16.6 小結:對城市規劃工作的探索
結語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