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8.83平方公里,海拔1,350.00米,年平均氣溫22.00℃,年降水量1,300.00毫米,適合種植甘蔗、核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115.00 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16,516.5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15.00畝(其中:田928.00畝,地2,187.00畝),人均耕地1.5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6,516.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580.00畝,其中核桃面積2240畝、茶園面積43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80畝,主要種植甘蔗、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 11,800.00畝;荒山荒地11,813.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沒有通自來水,有42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24戶通電,有 31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5%和7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6戶(分別占總數的37.5%和17.92%)。
該村到鄉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00公里,是南亢集貿市場所在地。全村共擁有機車4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20.00畝,有效灌溉率為29.5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5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畝。
到2007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4戶。全村均11個自然村均未通自來水;11個自然村都已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11個自然村都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甘蔗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5.39萬元,占
農村經濟總收入41.92%。該村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24戶,共鄉村人口2009人,其中男性1129人,女性880人。其中農業人口2009人,勞動力136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傣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27人,拉祜族308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1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56.09%;享受低保60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410 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417.16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13人,距離忙糯中學43.00 公里。整個行政村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8人,其中小學生243人,中學生55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 人,少數民族黨員9人,其中男黨員32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4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87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信息聯通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結合本村實際,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9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374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484.9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109.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76.69萬元,畜牧業收入152.4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95頭,肉牛58頭,肉羊46頭); 林業收入43.64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9.58萬元,
工資性收入78.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2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8.9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1人 ,在省內務工62人,到省外務工149人。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南亢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