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鷹鵑(南亞鷹鵑)

黑鷹鵑

南亞鷹鵑一般指本詞條

黑鷹鵑(學名:Hierococcyx bocki):體重130-168克,體長353-415毫米。外形似鴿,但稍細長。羽色與雀鷹略似,但嘴尖端無利鉤,腳細弱而無銳爪。頭灰;背褐;尾具寬闊橫斑;喉及上胸具縱紋,下胸和腹密布橫斑;兩性相似。嘴強,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級飛羽。尾長闊,呈凸尾狀。腳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後,趾不相併。雌雄外形大體相似,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

有巢寄生的習性,自己不營巢,寄生於喜鵲等鳥類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後雛鳥將寄主雛鳥殺死,被寄主餵養至成熟。一般棲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帶以及限於樹上活動。分布於汶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註:曾經是鷹鵑亞種,2014年確定為獨立物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鷹鵑體形較大,體重130-168克,體長353-415毫米。羽色與雀鷹略似,但嘴尖端無利鉤,腳細弱而無銳爪。頭深褐色或深灰色;背褐;尾具寬闊橫斑;喉及上胸具縱紋,下胸和腹密布橫斑;兩性相似。頭和頸側灰色,眼先近白色。上體和兩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較暗,具寬闊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帶斑,尾基部還在覆羽下隱掩著一條白常單獨活動,色帶斑,初級飛羽內側具多道白色橫斑。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紋。其餘下體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縱紋,下胸及腹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森林中,也出現於山麓平原樹林地帶。常單獨活動,多隱藏於樹頂部枝葉間鳴叫。或穿梭子樹幹間由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飛行時先是快速拍翅飛翔,然後又滑翔。飛行姿式甚像雀鷹。鳴聲清脆響亮,為三音節。繁殖期間幾乎整天都能聽見它的叫聲。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蝗蟲、螞蚊和鞘翅目昆蟲最為喜歡。
繁殖期為4-7月。自己不營巢。常將卵產於鉤嘴鶥、喜鵲等鳥巢中。卵為橄欖灰色,密布以褐色細斑。卵的大小為19×26毫米,重4.6-4.8克。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