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亞高壓
- 外文名:South Asia high
- 又名:青藏高壓
- 出現季節:夏季
- 位置:對流層上部
概況,結構特徵,形成和維持,振盪,
概況
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上空存在的龐大高壓系統稱為南亞高壓,也可稱為大陸副高、青藏高壓和亞洲季風高壓。南亞高壓在七月份最強,它在100hPa圖上的範圍,西起非洲西海岸,東至西太平洋,約占所在緯度帶的1/2面積。在它的南面伴有一支東風急流,它們的存在是與高原的特定地形相聯繫的。
南亞高壓僅是夏季對流層中上層的環流特點。7月份600hPa環流上,整個高原為熱低壓所控制。在這個熱低壓南北兩側各有一條東西向高壓帶存在,其軸線均向高原內部傾斜。所以,熱低壓控制的範圍隨高度縮小,大致到400hPa附近,熱低壓消失,開始轉變為暖高壓。在150hPa~200hPa,南業高壓達到最強。
結構特徵
南亞高壓的結構主要表現為:
(1)南亞高壓區內有上升氣流。這是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3000~5000米以上,與同高度的自由大氣相比,夏季為一“熱島”,是強烈的熱源所在地。其上空氣受熱上升,低層空氣輻合,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出現低壓環流;高層空氣輻散,形成高壓環流。
(2)南亞高壓自上到下強度大減,且在100hPa上表現為與冷中心結合的系統,400hPa以上為暖高壓,500hPa為過渡層,850hPa、700hPa、600hPa上為熱低壓。
(3)南亞高壓內側經常有強烈的局地性積雨雲雲團,主要分布在高壓的東部、東南部;高壓西北部水汽少,對流性的雲團也少。
(4)在平均動能、平均渦動動能的水平輸送方面,南亞高壓是向外輸送平均動能的,是一個平均動能源,而且,南亞高壓中心所在處均向外輸送平均渦動動能。
總之,夏季高原上空出現強大高壓,而在高原近地面層為熱低壓。高壓的下層存在上升運動,多對流性天氣,是南亞高壓獨特的結構特徵。
形成和維持
夏季南亞高壓是一個熱力性高壓,青藏高原的非絕熱加熱(地面的感熱加熱和季風雨的潛熱加熱)對其形成和維持有決定性作用。朱抱真等(1985)在分析了十多年的資料後認為,南亞高壓的形成多源於副熱帶西風帶動力不穩定長波脊發展所形成的副熱帶動力性高壓單體,當它們移動到高原上空時,強大的高原熱力作用使其變性,從動力性高壓轉變為高空的熱力性高壓,而在中、低空形成熱低壓。
夏季高原加熱引起的旺盛的對流活動以及相伴隨三維氣流結構是維持南亞高壓渦度、水分和溫度平衡的機制。高空輻散、低空輻合的散度場是維持南亞高壓渦度平衡的主要因素。低空輻合帶來較大的水汽流入加上地面蒸發量,與高空輻散較少的水汽流出及降水量之和相平衡,從而維持夏季青藏高原的高濕氣柱。而高原地區的感熱、潛熱之和與氣柱通過長波輻射及大型渦旋交換向外輸出的熱量平衡。
雖然對南亞高壓的成因有高原加熱作用和西風帶長波調整等不同看法,夏季青藏高原熱力作用是南亞高壓在青藏高原上空形成和維持的根本原因。
振盪
南亞高壓強度、位置的年際變化表現為準三年周期振盪。夏季,南亞高壓中心存在一種東西向的位移,稱為南亞高壓的東西振盪。高原熱源不僅對南亞高壓的形成有貢獻,而且對其東西振盪也有重要作用;此外,動力強迫過程(如大尺度環流調整)也有重要貢獻。
南亞高壓的東西振盪導致我國各地晴雨天氣也隨之變化,因此南亞高壓與中國天氣氣候的分布有密切關係。另外,它還與日本、印度等地的天氣以及颱風活動、高原低渦、高原切變線、西太平洋副高活動也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