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釿是指戰國時期魏國所鑄圜錢的一種,半圓形,圓孔,重約5.5g,面文記值,屬半釿型圜錢。
半釿是指戰國時期魏國所鑄圜錢的一種,半圓形,圓孔,重約5.5g,面文記值,屬半釿型圜錢。
半釿是指戰國時期魏國所鑄圜錢的一種,半圓形,圓孔,重約5.5g,面文記值,屬半釿型圜錢。...
橋足半釿布: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
釿布是戰國時期鑄幣,使用國家是魏國城邑。...... 以“安邑”布為例,最長者為“安邑二釿”布錢,通長6.5厘米,足寬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為“安邑半...
戰國時期魏鑄幣,流通於三晉、兩周地區。“垣釿”橋足布其形制奇特,大小介於一釿與半釿布之間,屬中型布。其首部呈圓形,襠部橋足間跨度甚大;其面 倒書,從地名...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於戰國時期,布幣的一種。“蒲坂半釿”是戰國時期魏國在蒲阪鑄造的貨幣。“釿”為貨幣單位。鑄造厚重、背平素。1958年以來河南洛陽、山西運城...
桼垣一釿舊誤釋“長垣一釿”。戰國晚期約前3世紀魏地黍垣所鑄環錢。“...... 桼垣所鑄環錢除 “桼垣一釿”,尚有“泰圜一釿”、“桼圃半釿”及“半圜...
今已隸定魏布者有:梁(穎)二釿、梁(穎)一釿、梁(穎)半釿,甫反一釿,陰晉一釿,陰晉半釿,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陝(虞)一釿、陝(虞)半釿,垣...
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步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
安邑二釿橋襠布,其特徵為體形較大,平首、平肩或圓肩、圓襠、方足,或有郭或無郭。...... 而由安邑半釿布發展而成的小型尖足幣、方足布則是晚期的釿布,...
四布當釿為戰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楚國鑄幣。形制略同“殊布”而錢體甚小,通長近4厘米,重不及4克。錢文奇特,面銘“四布”而背文“當釿”,意此...
膚一釿橋襠布,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於戰國中晚期(約公元前4—3世紀),布幣的一種。...... 中型一釿布通長約5.5厘米,重14克左右;小型半釿布通長4厘米,重6...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舊都,地在今山西夏縣。“釿”見上釋。“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
戰國前期魏國所鑄,形制特點為:平首,方肩或圓肩,雙足以弧襠相連,看去若橋拱,故稱“橋足布”,因錢文多有記重單位“釿”字,故又稱“釿布”,有“二釿”...
分大小兩種,按鑄文為“一釿”和“半釿”二等制,俗稱“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大布如“甘丹”(邯鄲)布錢,通長8.5,足距4.3厘米;錢面模鑄...
“半瞏”屬小錢,錢文“半瞏”即指半釿小圓錢而言。安臧錢的書體和安臧空首布上的“安臧”2字相似,表明兩種錢鑄造年代相近,似應在戰國早期或中期。三晉圓錢...
戰國早、中期趙國所鑄布幣,因足部成尖狀而得名,有大小兩種,由聳肩尖足空首布演變而來。小型尖足布屬半釿(“釿”是戰國時期貨幣單位)布,通長5cm左右,重約6....
二釿布通長6.0—6.6、足寬3.9—4.1厘米,重3l克。一釿布通長5—5.6、肩寬3-3.3、足寬3.1-3.5厘米,重13—15.9克。半釿布通長3.9- 4.1、肩寬2.5、足...
先秦圜錢有以釿、化和銖兩為價值單位的三個類型,分別流行於周王朝與韓、魏國、齊、趙、燕國和秦國,有漆垣一釿、共半釿、垣、藺、賹化、重一兩十四銖、半...
如 橋足半釿布、 三孔布、博山刀等 目錄 1 簡介 2 內容 古泉五十名珍簡介 編輯 現根據多年收集的歷代古泉五十名珍資料,編輯整理如下,以供藏者參考。古...
1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
二、珍奇半釿——橋足半釿布三、三星高照——三孔布四、刀見博山——博山刀五、字字珠璣——齊六字刀六、東西合璧——“西周”與“東周”圜錢...
戰國早期三晉一帶流行的鎛(錢,鏟)形銅(布)幣有一釿、二釿、半釿3種。“二釿”者每枚重22-30克,“一釿”者重17-22克,“半釿”者重6-9克。燕國“匽...
平首橋足布中有“梁(穎)二釿、梁(穎)一釿、梁(穎)半釿,甫反一釿,陰晉一釿,陰晉半釿,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陝(虞)一釿、”的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