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溪》是梁元帝蕭繹的詩作之一。本詩待擬棄婦的口吻,述說半路與前夫偶然相見,引起情感的波動。欲重溫舊情,卻又顧慮重重的心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半路溪》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處:玉台新詠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梁元帝蕭繹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相逢半路溪,隔溪猶不度。
望望判知是,翩翩識行步。
摘贈蘭澤芳,欲表同心句。
摘贈蘭澤芳,欲表同心句。
先將動舊情,恐君疑妾妒。
注釋
相逢:互相遇見。
隔溪:隔著溪水。
猶:仍。還。尚且。
望望:瞻望貌。猶看看。急切盼望貌。
判知是:判斷知道是他。
翩翩:鳥飛輕疾貌。行動輕快貌。舉止瀟灑自如。飛行輕疾貌。
識:認識。分辨。
行步:行走的步伐。行走。
摘贈:採摘贈送。
蘭澤:生長著蘭花的沼澤。
芳:芳草。芳華,芳香的花草。
欲表:想要表達。
同心:同一條心。心思相同。情投意合。
句:語句。詩句。
先將:先自將要。先要。
動:觸動,感動於。
舊情:舊日的情誼。
恐君:恐怕夫君。
疑妾妒:懷疑賤妾我嫉妒。嫉妒,因他人勝過自己而心生忌恨的心理狀態。
作品賞析
首句“相逢半路溪”先落清題目,用“相逢”勾出兩個人物。逢者誰,卻不明言——是她不願說出。言下之意,就是我先前的那一位。“半路”點出不期而遇。從下句看,兩人相逢半路、隔溪相見。一條小溪,不似寬闊浩渺的江水,自然容易渡過雖然近在咫尺,前夫卻見而不語,冷如路人。在她看來,分手已久,不通音訊,難得一見。既然碰上,必然有話要說。可是他“隔溪——猶不度”,這就把她因“相逢半路溪”帶來的一陣激動沖得乾乾淨淨。相逢而不相見,是意外中的意外,這從情感沉重的“猶”字可見其困惑,所以引起她心中一陣疑團:是不是思見心切,精神恍惚,把過往行人當作故夫?這就生出了下二句理智和情感的迴旋。
“望望判始是,翩翩識行步。”“望望”是望而又望,仔細久望,二字平易傳神。從注目的眼神中見其心中的疑惑,最後判然辨清,方才乍見之不錯。這兩句從《孔雀東南飛》“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化出。著一“判”字,顯出她的心細和焦急,和“猶”字前後遞接,盤旋出心情起伏而後定。寫棄婦依然一往情深,縱然故夫默然冷視,自己還“望望”而“識”、而“判”,從那走路的身影、翩翩的風度而遙認出來。“識行步”是從“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同上)中取意,曲曲地扣棄婦心理。兩句果前因後,寫得情思依依,一心嚮往。首二句“溪”字,魚貫相連。此兩句只勾勒人物情態,而“識”、“判”自是“隔溪“遙望。“翩翩”從“望望”而來,傳出心聲搖搖,意切情至的神情。
故夫無動於衷,她自己似乎全然不考慮這些,只是想著如何接近他:“摘贈蘭澤芳,欲表同心句。”摘蘭贈芳,是情愛追求、男女相思的一個沉澱的表情方式。這裡所贈之人,僅一溪之隔,然而對方心自為遠。她“欲表同心”而不便,故先折芳以贈。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先獻上一束鮮花,以示情之所鐘,表達痴情未渝。
倘若兩情相悅,就不相見,則是“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然而他們畢竟有了裂痕,眼前小溪,若鴻溝橫貫。她縱然“望望”而心動, 見“翩翩”而意切,卻不便直言,故先贈芳試探。末句則把這層心思是得非常清楚:“先將動舊情,恐君疑妾妒。”乍見之下,舊情、今懷齊涌心頭,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今懷固無已,故情今有餘”。(《 戲作艷詩》)但如果自己現將新情敘起,擔心故夫疑己嫉妒新婦,更為疏遠,故按捺住新情,先提舊情。這兩句把情之急急,又顧慮重重的心思,寫得波折動人,搖曳生姿。刻畫了人物情感專一,心思細膩的個性特徵。這裡寫心理,至於情態,作者有“入堂值小婦,出門遇故夫。 含辭未及吐,絞袖且躑躅。”可於此參看,“動”字下得撩撥,見出人物躍躍欲試的心理。“恐”字顯其複雜、猜度、動盪的心理。
詩中幾個動詞,“望”、“識”、“欲”、“恐”都是平常字眼,卻把人物的層層心思,情感發展的每一階段,以及相互間的遞進關係,都極為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來。化熟為新,轉溢出棄婦挹之不盡的深厚、熱烈‘細緻而又不無擔心的情思來。寫故夫的第二、第四句,只就主人公眼中見出,不似《上山采蘼蕪》讓人物自己直接活動,這樣留出更多筆墨,刻畫棄婦心理,使詩的主題更為集中,主人公心理刻畫更為細膩。題目與詩中的小溪,很有戲劇性的色彩,有助於人物性格的體現。在詩中明現,暗現,總將兩人分開置於彼此兩邊。詩的前六句,勉強按捺住性情,不說相遇者是誰,而用“識行步”、“贈蘭芳”、“表同心”層層交代,直至結尾方點出“舊情”,以及“君”、“妾”字樣,這樣寫也很符合棄婦那帶有創傷的委婉多情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