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扎村

半扎村

半扎村地處河南省汝州市的蟒川鎮,是丘陵半山區,分為半西、半東兩個村,是省定貧困村。2001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在省煤炭廳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半西村村民在村黨支部原書記郭保金的帶領下,退耕還林1700多畝,栽植日本斤柿250多畝、其他柿樹品種850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半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汝州市
  • 地理位置:河南省汝州市的蟒川鎮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柿子節,地理環境概況,悠久歷史,

柿子節

半扎村四周丘陵綿延,柿樹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其中日本斤柿達250多畝,目前均已進入盛果期,產量可達5萬多公斤。但由於沒有大型冷庫且柿子的成熟期較為集中,如果不能及時銷售出去,將會爛在樹上。為了讓柿子找到銷路,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決定舉辦柿子節,請外地客商前來品嘗訂貨。
村民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會幹部的大力支持,他們自費到周邊縣(市)的水果批發市場作宣傳。村兩委會幹部的誠心感動了客商,一些客商當即下了訂單,並請他們代為訂貨。

地理環境概況

小橋流水人家,枯樹湧泉鳧鴨。
有一方古意穿行在陳舊的屋檐瓦棱之間,有一方安寧綿延在迤邐而下的流水之間。
靈動之間有幽靜,幽靜之中寓著靈動。
明明身處現代,卻陷落在往古的情懷之中,分明走在中原的土地上,卻仿佛遊走在江南水鄉。
這便是汝州市半扎村。
從汝州市區南行約17公里,於起起伏伏的山勢之中,不經意間,便走進了這方古韻悠長的小村。

悠久歷史

然而,這個如今看來寧靜祥和的古村,歷史上卻非淨土。
“這裡在歷史上可是個軍事要道,自古以來就沒斷過戰火的洗禮。”陪同記者採訪的汝州市政府顧問王金水先生說,“從捻軍起義到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都曾是硝煙瀰漫。”
也是,從地勢上看,半扎村坐落在伏牛山區五龍之地的小“石龍”嶺上。歷史上,這裡曾是南通宛粵、北到秦晉的交通要道,也難怪它的地位重要了。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很多地方的物事,總是在興亡中發展,戰火或說戰亂,給這方如今看來安詳的小村帶來了災難,而地位的重要又讓它不斷修復創傷、不斷興旺,所以,直到如今,村里還保留著興旺時期的標誌性建築。
現在,半扎村有村民4000多人,分半西和半東兩個行政村,歸汝州市蟒川鄉管轄。“半扎村曾經叫半扎鎮,具體時間現在已無法考證,只知興盛在明清時期。”汝州市文史委員會政協委員尚自昌先生說,“村裡有兩條主要街道,至今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原貌。重修於明泰昌元年(1620年)的雙孔石橋,仍飛架在村南的萬泉河上;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關帝廟如今還保留有戲樓、拜殿和大殿,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還要在戲樓演三天戲;建於清中期的土地廟雖小,但建造非常精美,集石雕、磚雕、木雕於一體,可一睹清代建築的風采。尤其是清同治年間修建的寨牆——萬泉寨,曾經是半扎人的驕傲,現存有大部分牆段和西寨門。村里如今還有清代民宅40多處,可稱清代建築的博物館。”
斗轉星移,如今的半扎回歸了它的安寧和那依然駐留于山水間的野趣、悠然。
所有的過往,濃縮成了西寨門的過門石和東大橋巨石上深深的車轍印,還有那風燭飄搖的老屋、小路。
半扎小鎮興於古商道
“這是一塊五龍寶地。”尚自昌先生說,“村子處於半山半丘陵地帶,為伏牛山余脈,地下富藏石灰岩礦。半扎街東西長1.5公里,依東西走向的小山嶺而建。南北兩條河道為天然屏障。南河深且寬,兩岸有無數泉水入河內,因而叫萬泉河。北河地勢相對高,水流也不大,民眾叫北小河,河水流至村東與南河相交。北河向北約1公里是東西走向的大土嶺,是半扎的主要耕作區。南河向南1公里,是東西走向的石山,主要是石灰岩。半扎人稱北嶺為土龍,南嶺為石龍,兩條河為水龍,半扎坐的為石龍。這就是半扎人引以自豪的五龍之地。”
因為是一方寶地,半扎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村周圍的漢墓群可以佐證。按汝州市志記載,這裡商代為霍國,周為王畿之地,春秋為南梁所屬,戰國為楚、韓地,秦漢屬梁縣,唐、宋以來歸汝州,明清時屬汝州安寧鄉,今屬汝州蟒川鄉。
按尚自昌先生的研究,半扎村曾叫半扎鎮。明朝建立後,商業經濟一度快速發展,形成了貫通東南和西北的古商道,稱粵晉古道,其路線為:東南沿海—廣州—漢口—社旗—南陽—汝州(半扎)—洛陽—山西—青海。青海的食鹽,蘇杭的絲綢等都是通過這條商道流通的。
當時,汝州管轄四個縣,粵晉古道在這一帶有三個重要的站點,分別為寶豐的大營,汝州的半扎和臨汝鎮。臨汝鎮到半扎要通過汝河、燕子河、蟒川河三條河流,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虎狼出沒,土匪劫道。大營到半扎,約25公里,也是虎狼爬嶺。從這段路經過,一要防劫匪,二要讓牲口歇腳,過往客商都要在天黑前到半扎歇腳。半扎人依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紛紛建起旅店、飯館,創造了古商道上“吃不完的大營飯、住不完的半扎店”之盛況。後來半扎又築起了高寨,安全更有了依靠,在這裡歇腳住店的商人就更多了。如今,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都還清楚地記得幾十頭駱駝組成的商隊從半扎街經過的情景。駝鈴聲中,商隊向南販運青海的食鹽,向北販運布匹、大米、茶葉和絲綢等。半扎有幾十家專為駱駝隊提供服務的駱駝店。有時寨內實在住不下,他們就把駱駝趕到西寨門外的麥場上。
2007年11月初,陪同記者採訪的尚自昌先生指著半扎村一個破舊的房屋說:“這就是當時的駱駝店,在當時它可是星級賓館哩。”
實際上,在當時,能住上這樣的“星”級賓館,也確屬不易。
“‘住不完的半扎店’的美譽給半扎帶來了無限的商機,許多外地人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這裡開店建廠,後來成了半扎人。從半扎村現存的古建築和碑刻來看,這裡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當時山西‘八大興’的生意也做到了半扎,‘八大興’熱衷公益事業,為半扎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半扎店逐漸成為半扎鎮。”尚自昌說,“應該說是縱貫中國南北的古商道,促成了半扎鎮的發展和興盛,半扎是商業興鎮的代表,有別於我國先是政治中心然後是文化和商業中心的特點,與西方城鎮的形成原因非常相似,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產物。”
按照尚自昌考證,半扎築寨時間應始於清同治元年,竣工於同治四年。
清同治初年,社會動盪不安,清政府內外交困,無力維護地方安寧,各地鄉紳紛紛築城寨自保。由於半扎富甲一方,自然成為土匪重點關注的區域,這樣就迫切需要一個高大堅固的寨牆來抵禦外的襲擾。一個被稱為張縣老(又說張德老)的紳士,家中有弟兄5個,均被清廷贈登侍郎(九品),是半扎的旺族大戶,有權勢和號召力,被推薦主持修寨工作。為修築好半紮寨,張縣老成立了築寨籌委會,用了各種手段籌集銀兩,歷經數載,建成了堅固無比的石寨——半紮寨。
“這其實也是半紮寨歷史上最大的土木工程了。”尚自昌說。
建成的寨牆周長約4.5公里,厚約8米。寨子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7公里。因寨牆是沿河修築,寨子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寨牆上築有女牆,留有垛口。每隔50米建有一個更房,供兵丁值班放哨和打更。寨門樓上和其他重要部位均設有炮台,四周還建有5個三層的炮樓。寨門有4個,其中北門因當時民間有開北門家中女人跟人私奔之說而沒開,東、西均有高大的拱形寨門,南門則較小,主要是方便村民到河邊洗衣、取水。寨門上建有寨樓,寨門樓裝飾豪華氣派,內置堅固的防禦設施木噴(土炮,口徑約0.5米,鑄鐵的炮管,外鑲木料,用火藥發射)。可惜的是,上世紀大煉鋼鐵時,寨門被毀。據說,寨門用山榆木板外包鐵皮製成,厚約7寸,可以抵擋小型火炮的攻擊。
2007年11月初,記者來到半扎村時,西寨門的輪廓還在,排水的設施還有,但人們傳說中的豪華和氣派已蕩然無存。
半扎萬泉寨當時很輝煌
“半紮寨被改為萬泉寨是在寨子建成那年。”王金水先生說。“它的名字據說得於洪秀全的一個部下。”
寨子竣工時,村里來了個過路的“南蠻子”,自稱趙監,說是討碗水喝。喝水時,趙監順手寫了個字,村民們看他字寫得好,就勸他留下來,稱他為趙秀才。為紀念寨子竣工,張縣老請趙監給寨門題匾。趙監考察了周圍的山勢和地理環境,把面朝蔣姑山的西門叫鴻獎,把門外有秀水寺的東門叫秀水。南寨門因距萬泉河畔老龍頭泉不遠,就叫龍泉。因石寨依河而建,寨名就叫萬泉寨。趙監的這一命名方案得到鄉紳們的一致稱讚。待趙監題字後,人們就找來工匠刻制門匾。這樣,每個寨門上嵌入了統一式樣、同一筆體的門匾。西
門的門匾上除了“鴻獎”二字外,左右兩側還刻有兩行豎排陰文小楷,上書:“半扎萬泉寨”和“同治四年立”的落款。
在萬泉寨的落成慶典儀式上,寨門獨特的命名和門匾上蒼勁有力的題字成為來賓談論最多的話題。但朗朗天日,祥和安寧的喜慶氣氛,讓人們在誇了取名和字好之外,並無更多想法。
同治五年秋,捻軍首領張宗禹、牛老紅率部千餘人駐守萬泉寨等地,並以萬泉寨為根據地與清軍對抗。清軍兩面夾擊,攻占半扎,把所俘捻軍將領穆天順、陳福元等在寨外斬殺。
清軍占領半扎後,有心人才從門匾上看出了門道,幾個寨門的“鴻獎”、“秀水”、“龍泉”可不就是“洪(鴻)秀全(泉)萬歲(龍)”的諧音和寓意嗎?這不就是暗指懷念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嗎?於是清兵四處追捕題匾人趙監,並要求寨民拆除門匾。但趙監在清軍攻寨時已逃至汝州市小屯鎮張村隱居。門匾因鑲嵌在石牆內無法取出,後在眾多鄉紳的周旋下才免於被毀,僅把南門的“龍泉”改為“龍吟”了之。
這時人們才知道,趙監原是洪秀全的軍師,天京失陷後向山西老家出逃,到半扎時見這裡是風水寶地,無意間顯露了才氣,被半扎人收留。題寫門匾時略施計謀,把對“天王”的忠誠表露出來而險遭殺身之禍。
“從半扎立匾時間和天京失陷的時間差看,此傳說十分可信。”汝州市政協委員尚自昌先生說,“為考證趙監的真實身份,寶豐縣文史愛好者李耀峰先生曾到太平天國起義聖地金田村和洪秀全的家鄉尋訪。據說,太平天國失敗後,洪秀全的家鄉及金田村遭到了清軍的襲擊,一些倖存的起義將士紛紛隱姓埋名遠走他鄉。趙監作為洪秀全的軍師,自然不可能落葉歸根。趙監躲到小屯鎮張村後,住在一間牛王廟內,以看病算命為生,並拿昔日的積蓄,不斷接濟鄉鄰,受到村民的愛戴。趙監死後就葬在了張村,村民按照他的遺囑,為其立碑,上書:南方游士趙監之墓。”
上世紀50年代後,因搞水利工程萬泉寨寨牆被毀了一部分,但大部分牆基還在,寨牆上還存有西寨門,“鴻獎”寨匾被村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收存。南寨門的“龍吟”寨匾,現保存在退休教師侯純一家裡。東寨門“秀水”寨匾上世紀70年代被築進萬泉河下游的安坡寺水庫大壩上了。
如今,半扎的輝煌已成為過往,但半扎古街還在。
半扎古街三里長,西高東低,相對落差10多米。因先有古道沿河而行,而後沿道蓋房建店,所以半扎的主街只有半邊,這樣就形成了河道、路道、街道南北錯落,平行東流的獨特景觀。沿古街下行,隨處可見許多保存尚好的“古物”,牆上鑲嵌的拴馬石,路邊放的上馬石,布店、染布房拋光用的元寶石,小巧玲瓏的土地祠,宋代的石獅子,碾米的石碾磨,天然形成的石桌石凳,家中擺放的老式家具,路邊加工食品的石臼,就連老式織布機也在發揮著作用,十幾台老式織布機至今還在織土布賺錢,而且生意還不錯。
過往已去,然而古韻依然。
位於汝州市區南約17公里處的半扎村,明清時期曾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鎮,“吃不完的大營飯、住不完的半扎店”是其盛況的生動描繪,這個古意依然的房屋,就是當時有名的駱駝店。
這個留存至今的萬泉寨寨門,訴說著萬泉寨曾經的驕傲和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