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瑞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作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就構圖而言,該畫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給人的視覺以穩定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午瑞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140厘米,橫84厘米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郎世寧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研究價值,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午瑞圖》中部畫有一青灰色瓷瓶,瓶中插滿菖蒲、艾草和盛開的石榴花、蜀葵花等各種花草,托盤裡盛有應季的李子和櫻桃。灰色瓷瓶顏色有些月白色澤,淡淡的青色,跟鮮艷的花朵形成對比。畫面右側則散落了幾顆粽子。
款署:“臣郎世寧恭畫”,下鈐二印,印文模糊不辨。鑑藏印有“乾隆御覽之寶”。
創作背景
該畫沒有落年款,但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此圖應作於雍正十年(1732年),屬郎世寧在中國的早期作品。該畫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製的。
藝術鑑賞
技法
儘管此圖中他對靜物的表現技法源自歐洲油畫,然而其內容反映的卻是蘊含華夏民族兩千餘年文化精髓的風俗。而繪製方法則採用色彩深淺及光影明暗的變化展示花葉、水果和瓷瓶的立體感,尤其是瓷瓶肩部繪畫使用見於歐洲繪畫而中國畫絕無的“高光”手法,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研究價值
清代宮廷有逢節必畫的傳統,因此,清宮中有多幅“端午圖”。然而,該圖與眾不同,它完全採用西洋畫法繪製,物品造型準確,設色艷麗,且強調光線的明暗對比,有很強的質感和立體效果,酷似一幅西洋靜物畫,與傳統中國畫的技法、風格及審美情趣迥然相異,從而使它在眾多的清宮“端午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近代西洋畫家進入清代宮廷並為帝後服務的一個典型例證。古代不僅民間有使用艾蒿、菖蒲的習俗,宮廷也有此風。宮中檔案說《午瑞圖》“端陽節備用”,表明清代宮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習俗。由此可見,端午節習俗在宋、明、清三代的宮廷和民眾之中普遍流傳,端午是全民族共同的節日。
重要展覽
2005年7月26日—7月30日,“故宮珍藏書畫高仿真精品鑑賞會”在北京幸福村藝術中心舉行,鑑賞會上展出了100件共151幅代表中國自隋代至晚清以來歷代書畫精品的高仿真藝術品,其中包括郎世寧《午瑞圖》。
2017年5月9日—7月8日,《午瑞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利用院藏品舉辦的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展覽——“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中被展出。
2019年,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二層觀景平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插花藝術展區展出了5個古畫瓶花作品,對包括郎世寧《午瑞圖》在內的5幅瓶花作品進行了復原。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年),義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