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
灌木,高0.5-2.5米,不規則多分枝;枝肉質,較粗壯,幼枝灰黃色,分枝短,較密,幾無毛或散生黃褐色粗柔毛,老枝淡灰色或灰黃色,微具光澤,葉跡較小。
葉互生,革質或亞革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8厘米,寬0.51.7厘米,先端鈍形,尖頭通常鈍形;稀凹下,幼時具一束白色柔毛,基部下延於葉柄,楔形,邊緣全緣,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乾燥後茶褐色,有時上面具皺紋,兩面無毛或幼時下面微被淡白色細柔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稍隆起,側脈不甚顯著或下面稍明顯;葉柄短或幾無葉柄,長約1毫米,無毛。
花外面紫色或紫紅色,內面白色,
頭狀花序生於小枝頂端;苞片早落,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頂端鈍尖,具1束白色柔毛,邊緣具白色絲狀纖毛,其餘兩面無毛;
花序梗長2-3毫米,有黃色細柔毛,花梗極短或幾無花梗,具淡黃色柔毛;
花萼筒圓筒形,長9-13毫米,寬2毫米,無毛,具顯著的縱棱,裂片4,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毫米,寬4-5毫米,開展,先端鈍形,脈紋顯著;
雄蕊8,2輪,下輪著生於花萼筒的中部稍上面,上輪著生於花萼筒的喉部稍下面,花絲極短,
花葯橙黃色,長圓形,長1-1.2毫米,略伸出於喉部;花盤環狀,小,長不到1毫米,邊緣為不規則淺裂;子房長圓狀倒卵形,長2-3毫米,無毛,花柱粗短。果實卵形或近球形,無毛,長6-8毫米,直徑6-7毫米,幼時綠色,成熟時紅色,乾燥後紫黑色;種子卵形。花期4-5月,果期5-7月。
近種區別
該種小枝具黃褐色粗柔毛;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通常頂端鈍形;花序下面的苞片邊緣及頂端具絲狀纖毛,花萼外面無毛,紫色或紫紅色,內面白色,易於同其他種區別。
主要變種
野夢花(Daphne tangutica Maxim. var. wilsonii):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幼枝淡紫紅色或淡灰褐色;葉片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不凹下,邊緣不反卷;漿果近圓形。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維西、中甸、德欽、鶴慶)和西藏。生長於海拔1000-3800米的潤濕林中。對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強烈,喜生長於濕潤、腐殖質含量高的林下,灌叢半陰坡及濕潤溝谷地帶。
繁殖方法
採種處理
種子採收:每年8-9月底果實發紅時為採收種子的適宜時間。採摘成熟漿果後即行曬乾,以防因霉爛而影響發芽率。
種子處理:在自然溫度下往往滿足不了種胚的生長發育需求,需經技術處珅打破種胚後方能播種。方法是選擇地勢高燥、不積水的地點,挖一個1.5-2米深的坑(大小亦可視種子多少而定),坑的四周挖一環形排水溝,以防用水灌入,坑底四周填入適量馬,然後把調好濕度的沙或千淨土壤與種子按1:1的比例混拌均勻放入坑內。上覆適當的馬類和土,再用防雨材料覆蓋嚴實。土壤濕度一般保持在30%,春播時一般在上一年的10月下句處理,次年3月底取出。
播種方法
土壤解凍後4-5月或土壤凍結前10月中下旬播種,但以春播為好,播種量為52.5-60千克/公頃,播深5-6厘米,行株距30厘米,播種方法採用人工小鋤開溝,平撒條播,播後覆土。林下小塊種植時,可採用挖坑點播方法。
栽培技術
選地:播種地選擇主要考慮以林下為宜,也可是林中海拔3200米以上的陰坡、半陰坡或土壤腐殖質含量高、坡高25°內的林區。
整地:點播或大面積散播時,須進行翻耕、輕耙、鎮壓,作畦等技術措施,以利於蓄水及保肥。
管理:播後未發芽前無需澆水。人工除草按行距進行。如出現病蟲害,可採用不同藥物措施防除。
收穫加工:經植物化學試驗可知,生長2年的唐古特瑞香根、莖、皮內均含有效成分,並能在生產上套用。因此,種植3-4年後即可收穫加工。無論是野生還是人工栽培,收穫時間均以8-9月為好。
主要價值
觀賞及經濟:唐古特瑞香是觀賞植物;莖皮纖維為很好的造紙原料。
藥用:唐古特瑞香以其果、皮、葉、根、花入藥,性味苦、有小毒,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散瘀之功能;用於風濕疼痛、關節炎、風濕關節痛;唐古特瑞香果、皮熬膏可驅蟲、治梅毒性鼻炎及下疳,花治肺膿腫,根皮治骨痛、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