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身影》係為紀念程千帆先生百年誕辰而編撰。編者是程先生的女兒程麗則,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 《千帆身影》中收入程先生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輔以簡潔的文字,生動再現程先生年少求學,負笈金陵,讀書著述,與友人詩詞往還,抗戰時顛沛流離,備嘗艱辛,勝利後執教武漢大學,1957年劃為大右派,無權著述研究,晚年任教南京大學,誨人不倦,德高望重,終成一代師表。
基本介紹
- 書名:千帆身影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程麗則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512173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程千帆先生歷經坎坷,自強不息,取得舉世矚目的學術成就,程先生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文章,是我國學術界和南京大學的寶貴財富,值得繼承發揚。《千帆身影》係為紀念程千帆先生百年誕辰而編撰。編者是程先生的女兒程麗則,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書中收入程先生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輔以簡潔的文字,生動再現程先生的傳奇人生。
圖書目錄
1.漸行漸遠是故鄉
2.家近吳門飲馬橋
3.唇上胭脂的蘇州美人
4.金陵少年側帽郎
5.相逢年少承平侶
6.涉江填詞圖
7.門下門生皆有文
8.廿載欽名德天涯得比鄰
9.詩人之賦麗以則
10.盛世難逢青春可再
11.飄零舊跡落誰邊
12.歷盡新婚垂老別
13.流水征篷四十年又向金陵作道場
14.新知舊學共論量
15.春遊棲霞山
16.古詩今選與廬山
17.校讎學與史通箋記
18.講學之旅
19.秦淮漾春暖朋自遠方來
20.第一個文學博士
21.太極健身
22.同仁共事十二年
23.成都之行喜晤舊友
24.天賜莊頭今夜月
25.閒情逸緻
26.白首聚歡
27.扶上馬送一程
28.喜慶八十誕辰
29.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30.“感謝匡老給了我二十年學術生命”
31.靈芬奇采炳耀千秋
32.永抱遺編泣斷弦
33.天倫之樂
34.怡情家中小花園
35.任職省文史館館長
36.中文系頒獎大會
37.《中華大典·文學典》的編纂工作
38.學術精神與世長存
39.書影
40.題簽·題識
後記
2.家近吳門飲馬橋
3.唇上胭脂的蘇州美人
4.金陵少年側帽郎
5.相逢年少承平侶
6.涉江填詞圖
7.門下門生皆有文
8.廿載欽名德天涯得比鄰
9.詩人之賦麗以則
10.盛世難逢青春可再
11.飄零舊跡落誰邊
12.歷盡新婚垂老別
13.流水征篷四十年又向金陵作道場
14.新知舊學共論量
15.春遊棲霞山
16.古詩今選與廬山
17.校讎學與史通箋記
18.講學之旅
19.秦淮漾春暖朋自遠方來
20.第一個文學博士
21.太極健身
22.同仁共事十二年
23.成都之行喜晤舊友
24.天賜莊頭今夜月
25.閒情逸緻
26.白首聚歡
27.扶上馬送一程
28.喜慶八十誕辰
29.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30.“感謝匡老給了我二十年學術生命”
31.靈芬奇采炳耀千秋
32.永抱遺編泣斷弦
33.天倫之樂
34.怡情家中小花園
35.任職省文史館館長
36.中文系頒獎大會
37.《中華大典·文學典》的編纂工作
38.學術精神與世長存
39.書影
40.題簽·題識
後記
文摘
孫望(1912—1990),字止畺,出生於江蘇常熟鄉下一個教師家庭,自幼聰慧。1932年秋考人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學系,與千帆成為同班同學,自此結下深厚情誼。
1934年,孫望、千帆及校友汪銘竹、常任俠、滕剛等組織“土星筆會”,從事新詩創作,9月1日出版了設計精緻的小型期刊《詩帆》。其中,汪銘竹、滕剛二人的詩風尤為清新、凝練,孫望認為,無論意境或藝術,“二人的成就已越過風靡一時的新月派而邁進了一大步。”
讀書期間,孫望還與千帆等組合“春風文藝社”,借報紙副刊的篇幅編了一個周刊,並以此為陣地,孫以“蓋鬱金”、“河上雄”為筆名,千帆以“左式金”作筆名,跟自封為“青年的文學導師”的王平陵打了一段時期的筆墨官司。千帆之前曾取筆名“平帆”,就是因為不願與王平陵有一字相同,遂改為“千帆”,以示對其的藐視。
後,孫望因家庭經濟問題,延長學習年限,至1937年畢業。畢業後,孫望到長沙,在資源委員會下屬部門工作。期間,田漢在長沙主辦《抗戰日報》,廖沫沙任副刊主編,特邀孫望、常任俠、力揚給報紙編周刊《詩歌戰線》。孫望等人的這項業餘工作活躍了當時長沙的詩歌空氣,吸引了許多愛國的文化青年熱情參與創作、研討。
1937年秋冬,千帆夫婦逃難途中,由屯溪先後來到長沙,一度棲身天鵝塘孫望家,並積極投身詩歌活動,與詩友們共抒抗日救國之情懷。
當時,常常聚會的有詩人孫望、呂耕亮、力揚、常任俠、汪銘竹、吳白鶴、千帆夫婦,還有畫家張安治、孫多慈、盧鴻基、陸其清等。
對於這段光陰,祖棻有詩回憶:
湖海元龍讓上床,肯令梁孟住長廊。
楚辭共向燈前讀,不誦湘君誦國殤。
屈賈當時並逐臣,有情湘水集流人。
狂朋怪侶今何在?喜見江山貌已新。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筆有神。
嶽麓山前當夜月,流輝曾照亂離人。
七十多年前,這些年輕人的青春、友誼、熱血、悲情都躍然紙上。
孫望對中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最終他還是從事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並取得諸多成果。1942年,應高文的邀請,他與千帆夫婦一同回到母校金陵大學任教。1952年始,孫望便一直在南京師範大學任教。 孫望的女兒原靖曾詢問千帆伯伯:“你們當年那樣熱血飛揚,激情浪漫,寫了那么多那么好的新詩,為什麼後來都改行教古典文學了呢?”千帆輕輕一語帶過:“為了吃飯呀。”
1955年,祖棻隨江蘇師院中文系合併到南京師範學院。自抗戰逃難、解放後各自東西以來,又一次與孫家往來密切。尤其是星期天,祖棻母女最常去的就是孫望家和楊白樺家。兩家的孩子也常常玩在一起,祖棻亦有詩記錄:“花前漸減少年心,重到金陵歲月深。元白通家交誼舊,笑他兒女日相尋。”
孫望自年輕時便體弱多病,為人極其謙遜和藹,處事亦謹小慎微。孫望夫婦與千帆夫婦通家情篤,“文革”中,各難自保,為避嫌久絕音書,故祖棻有詩懷念並微嗔之:
元白交親跡已疏,
萬金未抵一行書。
秣陵舊事難重理,
空向旁人問起居。
孫望於1990年6月1日,猝發腦溢血,倒在為學生忙碌工作的案前,搶救無效去世。不幸的訊息令千帆大慟,泣撰輓聯,充滿了難忘的記憶和深情的懷念:
止畺尊兄先生哀辭
五十年爾汝之交蹤跡未嘗疏,最難忘弱冠初逢,坐雨聯吟如昨日。
旬日前談笑猶接平安仍有信,競何至人琴頓杳,傾河注淚哭斯人。
弟程千帆敬贈
高文(1908—2000),字石齋,出生於江蘇南京的一個世宦家庭,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於經史子集均有涉獵,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
1926年,高文考入金陵大學中文系,1934年又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與祖棻、徐復、蕭印唐、章荑蓀、游壽等為同班同學。高文以文字學、史學、詩學和書法見長,尤精於考據之學。解放後調入河南大學中文系,直至2000年11月去世。
今人劉夢芙《“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中贊其為“地伏星金眼彪施恩”,特別提到在“四十年代初違難西蜀,與龐石帚、沈祖棻、程千帆、劉君惠、白敦仁、陳孝章、蕭印唐諸家共作《霜花腴》、《高陽台》詞,歌哭山河,與少陵詩異曲同工,堪為詞史”。
高文和祖棻同為研究班的同學,與千帆也屬金大的先後同學,彼此友誼甚篤。高文家住南京七里洲。,築有深柳讀書堂,經常是同窗好友一起論藝衡文、聚會唱和之地。P20-23
1934年,孫望、千帆及校友汪銘竹、常任俠、滕剛等組織“土星筆會”,從事新詩創作,9月1日出版了設計精緻的小型期刊《詩帆》。其中,汪銘竹、滕剛二人的詩風尤為清新、凝練,孫望認為,無論意境或藝術,“二人的成就已越過風靡一時的新月派而邁進了一大步。”
讀書期間,孫望還與千帆等組合“春風文藝社”,借報紙副刊的篇幅編了一個周刊,並以此為陣地,孫以“蓋鬱金”、“河上雄”為筆名,千帆以“左式金”作筆名,跟自封為“青年的文學導師”的王平陵打了一段時期的筆墨官司。千帆之前曾取筆名“平帆”,就是因為不願與王平陵有一字相同,遂改為“千帆”,以示對其的藐視。
後,孫望因家庭經濟問題,延長學習年限,至1937年畢業。畢業後,孫望到長沙,在資源委員會下屬部門工作。期間,田漢在長沙主辦《抗戰日報》,廖沫沙任副刊主編,特邀孫望、常任俠、力揚給報紙編周刊《詩歌戰線》。孫望等人的這項業餘工作活躍了當時長沙的詩歌空氣,吸引了許多愛國的文化青年熱情參與創作、研討。
1937年秋冬,千帆夫婦逃難途中,由屯溪先後來到長沙,一度棲身天鵝塘孫望家,並積極投身詩歌活動,與詩友們共抒抗日救國之情懷。
當時,常常聚會的有詩人孫望、呂耕亮、力揚、常任俠、汪銘竹、吳白鶴、千帆夫婦,還有畫家張安治、孫多慈、盧鴻基、陸其清等。
對於這段光陰,祖棻有詩回憶:
湖海元龍讓上床,肯令梁孟住長廊。
楚辭共向燈前讀,不誦湘君誦國殤。
屈賈當時並逐臣,有情湘水集流人。
狂朋怪侶今何在?喜見江山貌已新。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筆有神。
嶽麓山前當夜月,流輝曾照亂離人。
七十多年前,這些年輕人的青春、友誼、熱血、悲情都躍然紙上。
孫望對中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最終他還是從事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並取得諸多成果。1942年,應高文的邀請,他與千帆夫婦一同回到母校金陵大學任教。1952年始,孫望便一直在南京師範大學任教。 孫望的女兒原靖曾詢問千帆伯伯:“你們當年那樣熱血飛揚,激情浪漫,寫了那么多那么好的新詩,為什麼後來都改行教古典文學了呢?”千帆輕輕一語帶過:“為了吃飯呀。”
1955年,祖棻隨江蘇師院中文系合併到南京師範學院。自抗戰逃難、解放後各自東西以來,又一次與孫家往來密切。尤其是星期天,祖棻母女最常去的就是孫望家和楊白樺家。兩家的孩子也常常玩在一起,祖棻亦有詩記錄:“花前漸減少年心,重到金陵歲月深。元白通家交誼舊,笑他兒女日相尋。”
孫望自年輕時便體弱多病,為人極其謙遜和藹,處事亦謹小慎微。孫望夫婦與千帆夫婦通家情篤,“文革”中,各難自保,為避嫌久絕音書,故祖棻有詩懷念並微嗔之:
元白交親跡已疏,
萬金未抵一行書。
秣陵舊事難重理,
空向旁人問起居。
孫望於1990年6月1日,猝發腦溢血,倒在為學生忙碌工作的案前,搶救無效去世。不幸的訊息令千帆大慟,泣撰輓聯,充滿了難忘的記憶和深情的懷念:
止畺尊兄先生哀辭
五十年爾汝之交蹤跡未嘗疏,最難忘弱冠初逢,坐雨聯吟如昨日。
旬日前談笑猶接平安仍有信,競何至人琴頓杳,傾河注淚哭斯人。
弟程千帆敬贈
高文(1908—2000),字石齋,出生於江蘇南京的一個世宦家庭,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於經史子集均有涉獵,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
1926年,高文考入金陵大學中文系,1934年又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與祖棻、徐復、蕭印唐、章荑蓀、游壽等為同班同學。高文以文字學、史學、詩學和書法見長,尤精於考據之學。解放後調入河南大學中文系,直至2000年11月去世。
今人劉夢芙《“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中贊其為“地伏星金眼彪施恩”,特別提到在“四十年代初違難西蜀,與龐石帚、沈祖棻、程千帆、劉君惠、白敦仁、陳孝章、蕭印唐諸家共作《霜花腴》、《高陽台》詞,歌哭山河,與少陵詩異曲同工,堪為詞史”。
高文和祖棻同為研究班的同學,與千帆也屬金大的先後同學,彼此友誼甚篤。高文家住南京七里洲。,築有深柳讀書堂,經常是同窗好友一起論藝衡文、聚會唱和之地。P20-23
後記
父母離開人世已經許多許多年了,可是我知道他們從來不曾走遠。無論是花蕾悄悄綻放的清晨,還是月光靜靜流淌的午夜,我總是期待夢境的來臨,這是至愛親人陰陽交會的最美場景,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體溫氣息,一如生前,伴隨我溫暖我……
1999年暮春,河北教育出版社準備為父親出一本影集,父親欣然同意,但因他和陶芸阿姨年事已高,便讓我協助他們翻找照片,並為照片書寫文字說明。同年夏天,任務如期完成,但出版一事卻沒了訊息,最後也就不了了之。照片和文稿被我束之高閣,不知不覺春去秋來十幾個年頭過去了,我一直在等待著。
2011年6月,我參加了南京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的專題會議,討論為父親在2013年舉行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諸多籌備工作,我手中的那些照片和文稿被提到議事日程,列為了紀念會的出版物。
當我翻看往日的文稿,以十多年後的眼光重新審視,覺得無論是照片還是文字內容都太單薄了,當時父親年老體衰無暇顧及,我也忙於工作,只是利用業餘時間匆匆完成,現在既然機會又一次來臨,就應該盡力而為,加以充實和豐滿。
不巧的是近兩年家事繁忙,唯晚上九點以後方能靜坐桌前,且長期身處異地遠離南京,給進一步收集整理資料帶來很多困難。經過斷斷續續近八個月的努力,特別是去年暑期將女兒家的掃瞄器從廣州帶回南京,集中精力重新翻閱查找家中大量照片和文字材料,並逐一進行翻拍、掃描,以供備選。又多次到學校圖書館、仙林校區檔案館查閱、拷貝相關資料,同時不懈努力,求得各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的熱心幫助,收穫了不少意外驚喜……最終將照片由原有的九十八張增加到三百五十餘張,文字內容也擴充了三倍之多。在原稿基礎上進行了大量補充、擴展,增添了文章的歷史性、文學性、趣味性。力求讓讀者通過這些歷史的圖片和故事看到主人公曾經鮮活的身影以及他們真實的經歷和生活,儘管只是吉光片羽,儘管也是雪泥鴻爪……
特別是有些珍貴老照片的得來,真可謂輾轉追尋、費盡周折,留下了一次次難忘的記憶。
父親在《桑榆憶往》一書中簡短地講述了自己的家世,其中,介紹了他的生母名字叫車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隨父僑居湖南。在本書中,我選擇了與父親不同的說法。這是因為,車家的祖上有一位名人叫車萬育(1632—1705),康熙進士,官至兵科掌印給事中,以敢言著稱。又曾任湖南嶽麓書院山長,善書法,有著作,其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是一本薄薄的《聲律啟蒙》。父親的外祖父車賡即是車萬育的第八世孫,我查了許多資料,包括嶽麓書院的歷史介紹,均稱車萬育為湖南邵陽人,這使我十分奇怪。帶著疑問,我諮詢了湖南的表叔張瑞潔,他的解釋是,車家確係邵陽望族,只因清朝當時有不許回原籍做官的規定’,外祖父車賡為了日後能回到家鄉為官,將祖籍改填為江西,果然,他就做了湖北京山、湖南永順等地的知縣。表叔又說,父親的生母字慕韞而非慕蘊,意為仰慕東晉謝道韞,表叔的母親字慕昭,意為仰慕漢班昭。我採信表叔之說,不僅是因為聽起來很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表叔與自己的母親(父親的親姨母)共同生活了四十餘年,老外婆最後的十年也居住在他們家中,飯後茶餘,她們一定會多次談起家族的往事,這一切,對於三歲就失去母親,十五歲起就獨自一人遠離家鄉、親人的父親來說,恐怕是沒有機會聆聽的吧。本著對細心的讀者和研究者負責,我不惜贅言,存此一說。
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雙捕捉鏡頭的眼睛,感謝眾多的攝影者,雖然我無法為你們署名。
感謝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舉辦的程千帆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感謝為此付出辛勞的每一個人。
感謝南大出版社編輯的辛勤工作。
感謝此次為我提供了幫助的親友和同事,特別是那些素昧平生的熱心人。
希望這本圖冊能夠讓你們更直觀地感受父親的一生。
2013年4月於廣州黃花崗
1999年暮春,河北教育出版社準備為父親出一本影集,父親欣然同意,但因他和陶芸阿姨年事已高,便讓我協助他們翻找照片,並為照片書寫文字說明。同年夏天,任務如期完成,但出版一事卻沒了訊息,最後也就不了了之。照片和文稿被我束之高閣,不知不覺春去秋來十幾個年頭過去了,我一直在等待著。
2011年6月,我參加了南京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的專題會議,討論為父親在2013年舉行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諸多籌備工作,我手中的那些照片和文稿被提到議事日程,列為了紀念會的出版物。
當我翻看往日的文稿,以十多年後的眼光重新審視,覺得無論是照片還是文字內容都太單薄了,當時父親年老體衰無暇顧及,我也忙於工作,只是利用業餘時間匆匆完成,現在既然機會又一次來臨,就應該盡力而為,加以充實和豐滿。
不巧的是近兩年家事繁忙,唯晚上九點以後方能靜坐桌前,且長期身處異地遠離南京,給進一步收集整理資料帶來很多困難。經過斷斷續續近八個月的努力,特別是去年暑期將女兒家的掃瞄器從廣州帶回南京,集中精力重新翻閱查找家中大量照片和文字材料,並逐一進行翻拍、掃描,以供備選。又多次到學校圖書館、仙林校區檔案館查閱、拷貝相關資料,同時不懈努力,求得各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的熱心幫助,收穫了不少意外驚喜……最終將照片由原有的九十八張增加到三百五十餘張,文字內容也擴充了三倍之多。在原稿基礎上進行了大量補充、擴展,增添了文章的歷史性、文學性、趣味性。力求讓讀者通過這些歷史的圖片和故事看到主人公曾經鮮活的身影以及他們真實的經歷和生活,儘管只是吉光片羽,儘管也是雪泥鴻爪……
特別是有些珍貴老照片的得來,真可謂輾轉追尋、費盡周折,留下了一次次難忘的記憶。
父親在《桑榆憶往》一書中簡短地講述了自己的家世,其中,介紹了他的生母名字叫車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隨父僑居湖南。在本書中,我選擇了與父親不同的說法。這是因為,車家的祖上有一位名人叫車萬育(1632—1705),康熙進士,官至兵科掌印給事中,以敢言著稱。又曾任湖南嶽麓書院山長,善書法,有著作,其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是一本薄薄的《聲律啟蒙》。父親的外祖父車賡即是車萬育的第八世孫,我查了許多資料,包括嶽麓書院的歷史介紹,均稱車萬育為湖南邵陽人,這使我十分奇怪。帶著疑問,我諮詢了湖南的表叔張瑞潔,他的解釋是,車家確係邵陽望族,只因清朝當時有不許回原籍做官的規定’,外祖父車賡為了日後能回到家鄉為官,將祖籍改填為江西,果然,他就做了湖北京山、湖南永順等地的知縣。表叔又說,父親的生母字慕韞而非慕蘊,意為仰慕東晉謝道韞,表叔的母親字慕昭,意為仰慕漢班昭。我採信表叔之說,不僅是因為聽起來很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表叔與自己的母親(父親的親姨母)共同生活了四十餘年,老外婆最後的十年也居住在他們家中,飯後茶餘,她們一定會多次談起家族的往事,這一切,對於三歲就失去母親,十五歲起就獨自一人遠離家鄉、親人的父親來說,恐怕是沒有機會聆聽的吧。本著對細心的讀者和研究者負責,我不惜贅言,存此一說。
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雙捕捉鏡頭的眼睛,感謝眾多的攝影者,雖然我無法為你們署名。
感謝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舉辦的程千帆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感謝為此付出辛勞的每一個人。
感謝南大出版社編輯的辛勤工作。
感謝此次為我提供了幫助的親友和同事,特別是那些素昧平生的熱心人。
希望這本圖冊能夠讓你們更直觀地感受父親的一生。
2013年4月於廣州黃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