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一嗓

千人一嗓

“千人一嗓”,該詞出自央視舉辦的青年歌手大賽,用以說明選手們唱歌時所套用的技巧千篇一律,缺乏個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人一嗓
  • 出自:央視舉辦的青年歌手大賽
  • 說明:千篇一律,缺乏個性
  • 因為:音樂教育的問題
原因,問題,對策,

原因

從聲樂專業方面說,造成選手同聲同嗓是因為音樂教育的問題。目前的學院多用西洋聲樂那套“科學”發聲方法,強調各種技巧運用。同樣的技巧,最後自然就造成發出的都是同樣的聲音。
於是,千人一嗓可以延伸為各種缺乏個性、同貌同聲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生活世界的制服化。造成這種情況,其中有專制思想和權力因素。這意味著握有權力的人希望將自己的意思,貫徹到他所能影響到的人群。老師希望學生接受他的觀點輸出;評審都希望選手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老闆希望員工的穿著都體現公司特徵。民眾為了迎合掌權者,就會在各方面慢慢趨同。
還有種重要因素則為理性化,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解。比如物品可以分解為金錢的數量。於是,個性消失了,價值夷平了,無論是黃瓜茄子還是身體文字統統都是錢,差別就是數量多少。比如,無論是繪畫還是歌唱,所有作品的差別就是某些技巧是否被完整組合。然後,甚至整個生命也可以被分解為名次、婚姻、小孩、財富等等的組合。

問題

剛剛結束的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民族唱法比賽,集中反映了當下民歌出現的問題。其中觀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是“千人一嗓”,總覺得歌手唱歌的聲線都一個樣,沒有特色,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此,有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很多民歌手都不認為確立個人的風格很重要,而以能夠模仿別人的演唱為榮。還有專家表示,歌手的風格往往根據觀眾的喜好而轉變。比如大家喜歡宋祖英,就可能會有很多“小宋祖英”出現。更有人則一針見血地指出,由於太強調唱法的規範和統一,才造成了選手唱出的歌千篇一律。
以上問題,其實和當前民歌的教育不無關係。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詞曲作者徐沛東感慨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沒有民歌教育,反而那時民歌的風格流派很多。現在老師們也不希望學生都一個樣,但教的卻是一樣的。學生在接受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把技能量化歸類了。”那么,通過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更多的人唱好民歌。身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兼西安音樂學院院長的趙季平介紹了自己的經驗,一定要深入民間,貼近生活。“我從陝北調了一位在民間演唱40多年,占有豐富民間資料的老人到西安音樂學院執教,專門貫徹我的教學思路,收效甚大。”據趙季平介紹,自己能有今天的音樂成就,與20多年在地方劇團排演民間戲劇秦腔的經歷密不可分。他反覆強調:“教育很重要,民歌不能只學技術,要貼近生活。演唱者不能到最後只創作出小眾的、自得其樂的作品,唱出的應該是百姓心中的話。”
在本屆青歌賽民族唱法比賽中顯現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民歌曲目的單一化,甚至比賽中出現十幾人唱同一首歌的現象。其實相對其它類別,民歌的創作題材並不少,可為什麼近幾年新的民歌作品卻那么少呢?要解決這個問題,趙季平認為創作者必須要深入民間,杜絕閉門造車的狀況。在民間採風、向生活學習對新民歌的創作非常重要。另外不能一直走模仿道路,要在聯繫實際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

對策

深入民間走向國際
民歌要獲得長足發展,作品的質量過硬是前提。然而近些年能被廣為傳唱的好民歌作品卻很少。其中原因除了之前反覆提到的創作上遠離民間、遠離生活外,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認為還缺少創作者的真情實感。
與此同時,王宏偉還強調光有質量還不夠,歌手自身的素質高低也很關鍵。“歌唱演員一定要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同時心態要擺正,要把自己放在一個為國家為老百姓,而不是只為自己歌唱的位置上。另外不能只唱一種風格的作品,要不斷學習,博採眾長”。
此外,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熱愛則是更需要被關注的。這決定著民歌的客群層面能否進一步拓展。那么,如何能在被流行音樂壟斷的年輕人市場上爭得席位?趙季平認為,一是要創作出符合生活、貼近青年人的作品;二是要在流行音樂中充分加入民族音樂元素,讓他們感受民族音樂的豐富多彩;另外,媒體對民歌的宣傳普及作用也不可忽視。 “僅僅擴大國內影響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齊心協力開拓海外市場。”趙季平說,“近些年來,中國民歌已經逐漸開始在國際舞台上顯露光芒。這是從國家到民間群策群力的結果。首先是藝術家們做了大量工作,像宋祖英王宏偉譚晶都相繼在國外開辦演唱會。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願意把資金投入到民歌宣傳發展中來。還有國家文化部、外聯部也在積極聯絡,促成民歌走出國門。”對此,多次在國外舉辦演唱會的王宏偉感觸頗深。他認為中國的民族音樂在世界舞台上有很高的地位,特別是會得到廣大華僑的感情共鳴。“相對於更具中國歷史文化韻味的傳統戲劇,質樸的民歌更容易被外國觀眾接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