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落葉或半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1米。葉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橢圓形、披針形、窄橢圓形或長方橢圓形,長7-15(-20)厘米,寬2-9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緣有細密淺鋸齒,側脈5-7對,多在近葉緣處結網;葉柄長7-10毫米。
聚傘花序近圓球狀;花序梗長(2.5-)4-7(-10)厘米;小花梗長5-10毫米,中部有關節;總苞片4-6,卵形,早落;花白色,直徑2-3毫米;花萼花冠密接,萼片與花瓣均為5(-7),形狀相似;花盤肉質,淺杯狀,上部5(-7)裂,裂片淡黃色,長方形,直立;雄蕊5(-7),具長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子房具短花柱,柱頭小。蒴果窄橢圓卵狀,外被濃密灰棕色長柔毛,花萼花冠均宿存呈十齒狀,先端宿存花柱較短壯,長3-5毫米,小果梗常向下彎曲;種子黑褐色,卵狀,基部種子柄長約2毫米。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貴州、廣西、雲南和西藏。生長於海拔900-3200米的山坡溝邊、溪邊和路旁。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採種母樹:十齒花採種母樹樹高3-4米,胸徑12-16厘米,樹齡6-10年,冠幅2-3米。
種子採收:當果實向陽面呈淺褐紅色,外觀腫脹,種子呈淺褐色,採摘時部分果實的肉質果皮快速翻卷彈出種子,表示種子成熟,應該及時採集,採集過晚,種子全部彈出。果實採收後,放置陰涼處,等果實陰乾開裂後去除果殼和雜質即得純淨種子。種子千粒質量18.5克。
種子貯藏:十齒花種子常溫乾燥後,放入布袋中,置於陰涼、乾燥、通風良好處保存。
種子處理:播種前先消毒種子,將裝有十齒花種子的布袋放入0.1%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撈出後放入室內晾乾即可播種。
播種:3月中旬播種,按播種量1.3千克/667平方米,與300千克/667平方米鈣鎂磷肥拌種後進行撒播,然後覆土1厘米厚。
栽培技術
整地作床:清除苗圃雜物,深翻土壤30-40厘米,按床寬1.2米,溝寬40厘米,床高20厘米作床,然後碎土耙平苗床。
土壤消毒:在播種前用0.1%濃度的多菌靈溶液噴灑苗床備用。
除草施肥:4月中旬苗木開始出土,5月中旬苗木出土完成後,及時除草。苗期用尿素撒施苗床3次,每次2千克/667平方米,第1次施肥時間5月中旬、第2次施肥時間7月中旬、第3次施肥時間9月中旬。
主要價值
十齒花為單種屬植物,其分類地位應屬衛矛科,還是另立一科(十齒花科Dipentodontaceae),尚有不同意見,對研究衛矛科系統發育有一定價值。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該種曾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在2021年新版《名錄》中已刪除。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8年 ver 2.3)——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 保護措施
貴州雷公山正規劃為自然保護區,已禁止伐木砍柴。雲南屏邊大圍山已列為自然保護區,但仍在計畫階段,應從速建制,均應將十齒花等瀕危物種列為保護對象。其它產區也應採取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