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山蘇鐵

十萬大山蘇鐵

十萬大山蘇鐵(Cycas Shiwandashanica)分布於中國廣西,是張宏達教授、鐘業聰高級工程師發現並發布的蘇鐵屬新種。莖幹為圓柱形,葉痕宿存;鱗葉呈三角狀披針形。雄球花為窄長圓柱形,被絨毛。以小孢子葉球及大孢子葉球均較短小為特徵。

十萬大山蘇鐵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因非法採挖和非法貿易等原因瀕臨滅絕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物種價值,

形態特徵

十萬大山蘇鐵莖幹圓柱形,高不足1m,直徑約10cm,無莖頂絨毛,葉痕宿存;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3~9cm,寬1~2cm,羽片長1.4~2m,寬32~40cm,葉柄長15~105cm,具18~45對短刺,刺長0.4~0.8cm,較為直伸,間距0.4~0.6cm,羽片45~73對,長17~50.5cm,寬1~2cm,條形,深綠色,發亮,中脈兩面隆起,邊緣平,有時稍反卷或波狀,革質,兩面均無毛。雄球花窄長圓柱形,長18~25cm,徑4~5cm,有長5~6cm的短梗,被黃褐色絨毛,小孢子葉窄楔形,長1.5~2cm,頂端鈍或有短尖頭,上部寬1cm,背面有黃褐色絨毛;大孢子葉長8~10cm,有黃褐色絨毛,頂片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5cm,寬3~6cm,邊緣篦齒狀深裂,每側有裂片4~9條,裂片長1~4cm,寬0.15cm,先端尖,頂裂片鑽形,比側裂片稍大或明顯寬大,橢圓形,長2~3cm,寬0.4~0.9cm,胚珠2~6枚,扁球形,直徑0.4~0.5cm,無毛;種子倒卵形,長3~3.5cm,直徑2.5~3cm。花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十萬大山蘇鐵十萬大山蘇鐵
十萬大山蘇鐵與譚清蘇鐵叉孢蘇鐵外形相近,但十萬大山蘇鐵羽葉較多,葉柄上刺長而直,大孢子葉頂片較小,3~5cm,側裂片4~9對,中種皮具疣狀凸紋;譚清蘇鐵羽葉較少,一般不超過10片,中種皮較光滑;而叉孢蘇鐵大孢子葉頂片長9~10.5cm,側裂片8~19對,中種皮具淺凹腦紋。

分布區域

十萬大山蘇鐵1994年在防城區上岳村發現並命名,2014年在防城大垌水庫發現1株, 2016年在那良鎮北侖村發現一個種群有34株。2018年8月24-26日,十萬大山保護區在南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十萬大山蘇鐵新群落。新群落有野生十萬大山蘇鐵100餘株。
2019年1月12—14日,防城港市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與中央民族大學專家組在保護區內發現2個十萬大山蘇鐵新的野生種群。新發現的兩個種群分布於十萬大山南麓。南麓與北麓的種群距離45公里,有天然的種群隔離屏障,無法進行基因交流,其遺傳多樣性推測有較大差異。其中南麓種群一有21個個體,種群二有88個個體,兩個種群也無法進行基因交流。該發現將原有的一個孤立種群擴大到三個隔離種群,擴大了種群基因來源,增加了遺傳多樣性,對未來的遺傳多樣性測定、三種群間基因交流有重要意義。

物種價值

蘇鐵類植物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最早出現在距今兩億八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紀,被稱為植物“活化石“,對植物的地理區系和古氣候的古地理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