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斑大瓢蟲

十斑大瓢蟲

十斑大瓢蟲(學名:Anisolemnia dilatata)是鞘翅目瓢蟲科的一種小型昆蟲。成蟲體長9.0 - 13.0mm,體寬8.2 - 12.0mm。蟲體底色為橙黃色至桔紅色。前胸背板兩側近基部各有一黑斑;小盾片黑色。每鞘翅上有5個大小相似的黑斑。成蟲羽化24小時後前翅完全硬化,即開始取食,主要捕食竹紅蚜。這種昆蟲為益蟲,主要分布於亞洲等國。

基本介紹

分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

分類

瓢蟲類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0-13.0mm,體寬8.2-12.0mm。蟲體底色為橙黃色至桔紅色。前胸背板兩側近基部各有一黑斑;小盾片黑色。每鞘翅上有5個大小相似的黑斑。複眼長圓形,觸角錘節寬扁,結構不緊密。前胸腹板縱隆線伸達3/4處。中胸腹板前緣中部,凹入達腹板長度的1/2。中央有一半圓形深凹。後基線向後緣,並沿後緣伸達側線。雄蟲第五腹板較窄,後緣平直,第六腹板明顯外露,後緣平截;雌蟲第五腹板較寬,後緣明顯弧形外凸,第六腹板幾乎全被遮蓋,後緣弧形凸出。
十斑大瓢蟲(圖1)十斑大瓢蟲(圖1)
卵:長2.4-2.6mm,寬1.0-1.2mm。表面光滑。初產時鮮黃色,接近孵化時淡黑色,但頂部色澤較淡。
幼蟲:共4齡。1齡幼蟲體黑色,2齡後前胸背板和第一、四腹節轉黃色,其餘各節黑色。老熟幼蟲頭黑褐色,體紡錘形,體表覆蓋1層灰白色蠟粉,使體表似為灰色。前胸背板拱起,黃白色,後緣各有1個灰褐色刺;中、後胸背板灰褐色。背板上各有3對毛刺,除後胸背板外緣的毛刺黃白色外,其餘均為黑色;胸盡褐色。腹部除第一、四節為黃白色外,其餘各節為黑褐色,腹部第一至第八節各有毛刺3對,其中第一、四節上的毛刺為黃白色,其餘為黑褐色,第六至第八節氣門下毛刺順次漸小。肛門從第十節向外翻出,形成肉質、可翻績的吸盤。
蛹:卵圓形。長8.1-10.5mm,寬5.6-7.1mm。蛹體淺黃色,近羽化時桔紅色。頭部緊貼前胸腹板;前胸背板前緣和後緣各有2個黑斑;中胸中央有2個黑斑;前翅中央各有1個黑斑;後胸背板黃色。第一腹板背面有4個黑斑,第二至第四腹節背面中央各有1對黑斑,第一至第四腹節兩側各有1個毛刺。胸部腹面深褐色,翅端及胸足緊貼胸腹面;腹部腹面淺黃色。最後一次的蛻留在腹本。

生活習性

成蟲羽化24小時後前翅完全硬化,即開始取食。白天和晚上均有成蟲羽化,但以白天為多。羽化後要取食30-40天后才開始交尾。成蟲交尾絕大多數在白天,而且以上午較多;一股交尾歷時9小時左右,最長達17小時。經多次交尾後才開始產卵,此後邊交尾邊產卵,產卵期可長達2個多月。成蟲1天24小時均有產卵現象,但多數集中在14-18時。成蟲產卵時,卵粒多整齊地排列在竹葉的葉脈或葉柄上。卵期約4-6天。卵孵化前卵亮透明,透過卵殼可見黑色的蟲體。
十斑大瓢蟲(圖二)十斑大瓢蟲(圖二)
幼蟲孵出後靜伏在卵殼上不動,取食卵殼及剩餘物,10-14小時後開始分散取食。幼蟲接近脫皮時,全體顏色變淺,體上像撒上1層白粉末,本齡幼蟲尤甚。剛脫皮時,幼蟲的頭,前胸背板,3對胸足,第一和第四腹節背面及各節的毛刺和末節均為黃色,中、後胸背面各有2個淺黃色斑,各胸節腹面及腹部背、腹面黑色,約30-50分鐘後,頭、胸足和胸、腹上的毛刺轉黑,只剩前胸及第一、四腹節背面黃色。幼蟲共4齡,由於成蟲產卵期長達2個多月,不同時間產出的卵塊孵出的幼蟲,歷或相差3-4天;而最初產出的卵塊和後期產出的卵塊所孵出的幼蟲比較,歷期相差7天左右。
老熟幼蟲取食數天后,多靜伏在周圍有大量蚜蟲的竹葉上,進入預蛹期,預蛹期一般1-3天。蛹期4-6天。幼蟲、蛹的表皮及成蟲的三對胸足受強烈刺激時會分泌出橙黃色液體。幼蟲捕食量隨著齡期增加而明顯增加,1齡幼蟲平均每天捕食竹紅蚜38.4頭;2齡幼蟲捕食量為103.5頭;3齡幼蟲捕食量為189.2頭;4齡幼蟲捕食量為1082.9頭;成蟲初羽化時捕食量為712.9頭,成蟲交尾前捕食量為1413.2頭。在十斑大瓢蟲的生活歷朝中,幼蟲期較短,只有20天左右,而成蟲歷或長達幾個月,而且成蟲有翅,活動範圍較廣,因此在捕食竹紅蚜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成蟲。十斑大瓢蟲各齡幼蟲和成蟲在白天和黑夜均取食,相比之下,白天似乎多一些。幼蟲和成蟲均有一定的耐飢能力,而且齡期越大,耐飢力越強,剛孵化,剛脫皮和剛羽化的一般比經過取食後的耐飢力差,成蟲經取食15天后的耐飢力可達12.5-61.0天,一般也可達35.8天。在食料充足的情況下,幼蟲間並無相互殘殺現象,但在飢餓狀況下,除1齡幼蟲外,其餘各齡均有互相殘殺的現象;成蟲則無此現象發生。主要捕食竹紅蚜。

地理分布

國內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
國外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