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成節
- 別名:十月香、節重十、節雙十、十月年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初十
十成節也是苗族最重要的節日,稱為罷谷節,又稱祭仰節,名稱由來是他們的主祭神是男性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
十成節,流行於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及越南,是漢族部分地區和族群(如部分地區的客家人、潮汕人)、壯族、彝族、哈尼族、京族、苗族等民族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
十成節也稱為十月香,大家會舉行拜祭儀式,表演舞龍、舞獅、戲曲、秧歌等。
壯族把十成節稱為稻田糍粑。人們收穫稻穀後把新米製成糍粑用作祭祀,歡慶豐收,他們會請師公(祭司)跳師公舞,祭敬祖先、天神、土地神“薩王”等,感謝保佑豐收。家家戶戶殺雞打魚,做糯米飯黃糍粑,準備土酒招待客人,載歌載舞慶祝。糍粑是圓形黃糍粑,以新收的糯米加入黃姜或黃花汁製成,黃色代表土地,圓形代表圓滿,表達對土地的感恩。
廣西那坡縣的彝族也過十成節,彝語稱庫史或庫斯,“庫”即年、“斯”即新,就是新年。也作十月年、小年、慶豐節,漢族有時稱彝族年、彝年,有些村寨定於農曆十月初十,有些由畢摩(祭司)在農曆十月內擇三天吉日舉行,是僅次於火把節的重大節日。
歷史上的年,是在每年秋收後的十月。“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秦朝和漢初,都以每年十月初一為歲首,過年之時正適合慶祝豐收。漢武帝太初元年改“太初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延續至今。漢武帝之後,過年時與收穫時相去較遠,過年慶祝豐收的意味就逐漸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