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寺是指中國最富有盛譽的十所寺院,各種說法不一,歷史上何時開始評定也不明確,說法有二。
基本介紹
說法一,白馬寺,靈隱寺,少林寺,寒山寺,隆興寺,清淨寺,大昭寺,臥佛寺,塔爾寺,金山寺,說法二,河南白馬寺,河南少林寺,浙江靈隱寺,浙江國清寺,江蘇大明寺,江蘇棲霞寺,江西東林寺,陝西法門寺,福建南普陀寺,
說法一
白馬寺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 白馬寺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白馬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
靈隱寺
又名雲林寺,創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南巡時,賜名靈隱寺為“雲林禪寺” 。靈隱寺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靈隱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
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鄭州市)。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95年)。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來的碑碣石刻總計300多塊,其中的一塊"太宗文皇帝御書碑"記載了少林寺十三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跡,碑文為唐太宗親筆書寫。
寒山寺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的梁天監年間。二百年後的唐代,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改名為“寒山寺”。 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寒山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文《楓橋夜泊》、楓江第一樓。
隆興寺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清淨寺
清淨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 始建於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曆400年),創建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穆斯林。 清淨寺建築採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清淨寺面積2100平方米,主要建築在門樓,高20米、寬45米,輝緣石和白花崗石構築,三層穹形尖頂拱門。
大昭寺
初名“惹剎”,始建於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寺內供奉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後來該寺改名為“大昭寺”。昭,在藏語中釋作“佛”,“大昭”指釋迦牟尼佛,“大昭寺”意思是釋迦牟尼像的佛堂。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原供於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釋迦牟尼八歲鎏金銅像原供於大昭寺,也是這三尊珍貴佛像之一。
臥佛寺
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北京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臥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槃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塔爾寺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塔爾寺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袞(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 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塔爾寺整個寺院是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占地面積約600餘畝。
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清康熙皇帝賜字“江天禪寺”,沿用至今。雖名稱多變,但自唐以來,人們通稱金山寺。《白蛇傳》的故事和“水漫金山”這成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金山在哪兒?卻未必世人皆知。寺位於鎮江市區西北,坐落於如此幽美恬適的氛圍之中,海拔43.7米。金山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唐代張祜描述為“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北宋沈括讚頌曰:“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至清朝同治初年(公元1861----1874年),這個“千載江心寺”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水上風光變為陸上勝境。由於金山位於長江邊上,風景區建築風格獨特,殿宇廳堂,亭台樓閣,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壽塔突兀拔起於金山之巔。寺院殿宇鱗次櫛比,樓塔爭輝,從江中遠望金山,只見寺廟不見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的風貌而蜚聲海內外。
說法二
河南白馬寺
白馬寺,我國各地有若干寺廟均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馬寺最為有名。河南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馬寺。
河南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經考據後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位於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關於南少林所處地點,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種說法。另有1976年版電影;特別是1982年版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浙江靈隱寺
浙江靈隱寺創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裡山峰奇秀,認為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裡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認為也屬於西湖景區。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浙江國清寺
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濟南靈岩寺、鎮江棲霞寺、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絕”,是佛教“天台宗”發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江蘇大明寺
江蘇大明寺古城揚州北郊,蜀岡如臥龍般蜿蜒綿亘。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岡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屬建築,因其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蹟和園林風光於一體而歷代享有盛名,是一處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藏。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1500餘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淨寺”。1980年,大明寺恢復原名。
江蘇棲霞寺
江蘇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東北22公里處的棲霞山上,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于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寺運益隆,遂與台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絕。
江西東林寺
江西東林寺位於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對一些國家的佛教徒影響較大。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另兩處是久負盛名的雲居山道場和三合寺。
陝西法門寺
陝西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福建南普陀寺
福建南普陀寺在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於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等,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製碑。寺後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寺後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