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十八寨位於國家4A級旅遊區——
三明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西北5公里處。岩前自古“前有十八寨、後有十八坑”,忠山原名十八寨(中心寨),明洪武年間始更名,其開拓者最早為鄧、羅、曹三姓人,據今約有一千多年。十八寨歷史久遠,唐朝會昌年間起就已十分繁榮,集
資興興建永興庵,元代築圍牆建城門,明代修橋鋪路興水利,至清代順治年間已有十姓十三公聚集而居,戶列四百餘煙。
主要景點
蒙古墓
十八寨文風鼎盛,自古揚重賢重師之風,歷代村民崇尚理教,自宋時起先後有八十餘名學子金榜題名,四人中進士,二、三百餘人步入官宦仕途,先賢祠里至今仍供奉著
楊時、
羅從彥、
李侗和朱熹四大理學名家。十八寨古蹟眾多,石街、石橋、古剎、古墓、宗祠、家祠、官廳、
古民居建築隨處可見。其中尤以先賢祠、楚三公祠、繩武堂、蜈蚣街、船型石橋、姜朝奉塋、永興庵等保存最為完整。因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2014年先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三明市十八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是三明一家專業的旅遊開發、廣告策劃公司。對旅遊景區、古城鎮、古民居的開發及廣告策劃;對住宿、餐飲業的投資;花卉、果蔬、苗木的種植;家禽的養殖;銷售工藝品、農畜產品。
先賢祠
先賢祠為忠山鄉宦羅浩然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出資興建,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忠山籍僉御史鄧文鏗出資重修,後人將鄉賢鄧文鏗、羅浩然配享,以追記其建造及修繕先賢祠的功德之舉。
楚三公祠
楚三公祠位於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楊氏第十三世楊楚三所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占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為兩進制穿斗式硬山頂木構建築。
元代石橋
建於村西的仁溪之上橋長37米(其中橋樑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引橋6米),兩墩三孔,船形橋墩,橋墩、梁、橋面、欄桿等均用花崗岩條石或方形石築成。東西向與原阜成門相通。
蜈蚣街
元至正年間,鄉宦羅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條官道同時又是繁華的商業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長600餘米,后街由元帥亭至來紫閣長260米,中街從巷頭至隆武橋橋頭約150米,前街從文昌閣下至楊楚三公祠門口長約190米,街面中間用花崗岩條石豎向平鋪,再由等長的石板條橫向平鋪,寬約1.2米—1.5米,中脊凸弧,當地人稱之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襲至今,數百年來沒有改變。
姜朝奉瑩
位於忠山村中部系元代姜朝奉墓,處在古建築群當中,這也是客家祖地古代村落建設的又一特點。地上部分為八角形攢尖頂,樣式採用蒙古人喜歡的蒙古包式,其邊以荷葉裝飾,墓體由八塊花崗岩片石雕琢後合扣而成,每片石寬0.6米,高0.9米,西面正中陽刻“天水祖考姜百廿二朝奉之塋”其框線上陰刻“大元至正二年”字樣。
永興庵
始建於宋鹹淳年間,背倚大山,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二進制,前門樓為重檐懸山頂式。永興庵由前大坪、門樓、前廳、迴廊、天井、正堂幾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