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詩腔苗歌是詩腔的一種,是居住在錦屏青山界一帶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較為突出、藝術性較高的民歌曲調。明洪武年間,裕河苗家從江西省太和縣經湖南進入貴州錦屏亮司後到青山界裕河一代居住,當時苗家人唱的是一種叫四朵的苗歌。清朝初年由於林商文化的繁榮,大明漢族(苗家人稱客家)人的湧入經商和從事手工藝,由於當地唱的歌很動人,外來人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為了讓外地人能聽懂當地苗歌,使他們能夠理解當地人對客家的感情,便在歌詞中夾雜粗淺的漢語進行表達,於是就成了以苗語為主夾雜漢語的詩腔,到清朝中期,大量漢人定居下來,詩腔在傳承中苗語和漢語逐漸融合,演唱中增加很多襯詞象念書一樣琅琅上口,便成了現在的十二詩腔。
十二詩腔苗歌是青山界一帶苗族人民文化交往表達的一種形式,演唱方式以齊唱為主,歌詞大都七字句,四句為一首,歌詞內容有男女青年交往的情歌,有勞動歌,閒暇時唱的娛樂歌和外界交往的禮俗歌、賽歌會上的對歌、婚嫁歌等內容,歌詞簡短精煉,用苗漢語融合的襯詞連貫,一氣呵成,優美婉轉動聽。如:“正月元宵唱新歌,新歌震地壯山河,山河錦銹花開放,開放苗嶺唱新歌。”又如:“三月春暖百花開,花開喜迎貴客來,貴客來到青山界,青山界上擺歌台。”兩首歌詞句與句之間首尾相扣,很有特色。
十二詩腔苗歌在藝術上的特點
錦屏縣少數民族女孩
1、襯詞多。十二詩腔苗歌是民歌中襯詞最多的一種,有的歌在短短的四句歌詞中,竟用了二百八十多個襯詞,襯詞苗漢語交雜,但音調連貫流暢。如歌的開頭“那哈勒地又地那嗬是那喲喲嗬羅。全是襯詞,歌詞處在襯詞的環繞中,襯詞還可以根據歌詞的內容以及情緒而擴展和縮減。
2、內容多樣。此曲調可用於情歌,也可用於禮俗歌等,在襯詞上稍有變化,如男女交往襯詞為“喲我的青少年囉嗬”,在禮俗迎客時為“喲,我的那新貴客勒荷”。在賽歌場上也用此曲調進行對唱。
3、音域不寬,曲調起伏不大。十二詩腔苗歌音域只在一個八度中進行,屬五聲民族徵調式,曲調起伏不大,都是在四度之內,但旋律優美流暢,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好。音樂節奏較為自由,旋律具有其他苗族地區的風格,又有本地的特色。結束時,有的結束在主音5上,有的結束在屬音2上。
4、歌詞傳統性和即興性相結合。十二詩腔苗歌傳承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式,歌詞有傳統的,也有在不同場合隨機應變即興創作的,歌詞通俗易懂,大體押韻,曲調跟據歌詞的平仄大體不倒字而稍有變化。由於襯詞多,歌詞一般為四句為一首,受漢文化影響,歌詞大都是漢語,襯腔漢苗交融為一體。
十二詩腔苗歌是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錦屏苗族人民在生活中創造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流傳錦屏苗族民歌中藝術性較高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