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美人圖》是由清初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共有12幅。每幅尺寸相同,均縱184厘米,橫98厘米,繪在品質精美的絹底上。該組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單幅繪單人的形式,分別描繪12位身著漢服的宮苑女子品茶、觀書、沉吟、賞蝶等閒適生活情景,同時還以寫實的手法逼真地再現了清宮女子冠服、髮型、首飾等當時宮中女子流行的妝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胤禛美人圖
- 創作年代:清初
- 規格:皆縱184厘米,橫98厘米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十二美人圖、雍正美人圖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形象,風格,詩句,手法,設色,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
畫作內容
圖1、博古幽思
仕女坐於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側環繞著陳設各種器物的多寶格。多寶格上擺放的各種瓷器,如“仿汝窯”瓷洗、“郎窯紅釉”僧帽壺,以及青銅觚、玉插屏等,均為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盛行的陳設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貴氣派。這些器物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真實性,也映襯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閨中情趣。
圖2、立持如意
仕女手持如意,立於庭院內賞花。竹籬處繁花似錦,花團錦簇。畫家著重突出了紫、粉、白、紅等各色牡丹。牡丹以雍容華麗、香味濃郁而被稱作“百花之王”,並成為吉祥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徵,結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靈芝如意,蘊含了“富貴如意”的美好願望。
圖3、持表對菊
仕女手持精美的琺瑯表坐於書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點明了時值八月時節。菊花清高典雅,是秋季重要的觀賞花卉,被賦予堅貞、益壽等含義,同時又以其素淨優雅的自然美而成為女性的頭飾或居室的點綴品。背景牆面上懸掛著明代董其昌的詩句。不遠處几案上的西洋天文儀器與女子手中的琺瑯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漸為宮中時尚。
圖4、倚榻觀雀
室內仕女斜倚榻上,把玩著合璧連環,室外喜鵲鳴叫喳喳,女子目視喜鵲,不覺入神。畫家意在表現冬去春來,女子觀賞喜鵲時的愉悅心境,但卻不自覺地將宮中女子精神空虛、孤寂壓抑的心情溢於畫面。背屏上書滿了“壽”字,雖有祈壽延年之意,卻也不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祈盼。
圖5、燭下縫衣
清風徐徐,紅燭搖曳,仕女勤於女紅,在燭光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繡、縫紉等,古代隸屬於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是評價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女子們無論貧富貴賤,均以擅女紅為能事。此圖中女子蘭指輕拈,針線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明窗外一隻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涵在圖畫之中。
圖6、倚門觀竹
庭院中花草竹石滿目,並擺放著香蘭、月季等各色盆景,爭奇鬥豔,以婀娜的姿態點綴出俏麗的景致。仕女倚門觀望著滿園春色,舉止間似乎流露著淡淡的嘆春情懷。
圖7、烘爐觀雪
仕女臨窗而坐,輕掀帳帷,觀雪賞梅。戶外翠竹披霜帶雪,遇寒不凋,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白色臘梅則以“萬花敢向雪中擊,一樹獨行天下春”的風韻盡情綻放。梅花不僅是著名的觀賞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擁有“五福花”的美稱,被人們用以寓意幸福、長壽、吉祥。
圖8、桐蔭品茶
仕女手持薄紗紈扇,坐於茂密的梧桐樹下靜心品茶。茶飲原是一種日常飲食行為,由於品茶論道的盛行,而成為歷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風雅之事,逐漸提高了茶的境界。圖中月亮門內有一黑漆描金書架,滿函的書籍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儒雅的書香氣息,而且與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襯,表現出宮中女子的文化修養。
圖9、美人展書
丹唇皓齒瘦腰肢,斜倚筠籠睡起時。畢竟痴情消不去,緗編欲展又凝思。
圖10、裘裝對鏡
仕女身著裘裝,腰系玉佩,一手搭於暖爐禦寒,一手持銅鏡,神情專注地對鏡自賞,“但惜流光暗燭房”的無奈之情溢於眉間。畫中背景是一幅墨跡酣暢的行草體七言詩掛軸,落款為“破塵居士題”。破塵居士是雍正皇帝為雍親王時自取的雅號,表示自已清心寡欲、不問榮辱功名的志趣。
圖11、消夏賞蝶
戶外湖石玲瓏,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內仕女手持葫蘆倚案靜思。此畫描繪的雖然是仕女夏日休閒的情景,表達的卻是乞生貴子的吉祥意願。萱草,又名忘憂、鹿蔥。《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它以有助於孕婦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譽。葫蘆,屬於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 “百子”之意。畫家巧妙地將萱草與葫蘆繪於石側、掌中,既增加了畫面的觀賞性,又蘊涵了求子的深意。
圖12、捻珠觀貓
仕女於圓窗前端坐,輕倚桌案,一手閒雅地捻著念珠,正觀賞兩隻嬉戲頑皮的貓咪。此圖的取景面很小,僅透過二分之一的圓窗來刻畫繁複的景致,但由於畫家參用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將遠、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條不紊,從而擴展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顯得意韻悠長。窗下鐘聲滴答,近處貓咪玩鬧,時光便在這似有似無中悄悄流逝。
創作背景
關於這幅畫是何人所作,以及畫中人物的原型,尚無定論。
1986年,故宮文物專家朱家譜在清宮內務府有關的檔案中找到一則文字記載:“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第3350號載:‘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持出由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十二張,說太監滄州傳旨: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桿。欽此。本日做得三尺三寸杉木卷桿十二根’。”從檔案中不難發現,《胤禛美人圖》原是裝飾在圍屏之上的一組絹畫,最早被放置於清初圓明園的深柳讀書堂。
整套絹畫中沒有畫家的落款,也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註能說明畫作的名稱。但在其中一幅畫中用來裝飾美人閨房的書法作品上,落有雍正皇帝為皇子時的號“破塵居士”和“壺中天”“圓明主人”的鈴印,而這三個別號他只在1723年登基前使用過。再結合檔案中的拆畫日期,可以推斷此套絹畫的繪製時間肯定在雍正接受其父康熙賜予他圓明園之後至雍正十年(1709—1732)這段時期之內,有可能是在他登基前後,但具體時間已不可考。至於畫中人物的身份,朱家譜和黃苗子曾推斷她們可能是雍正皇帝的妃子。1983年,黃苗子還曾發表文章,將“十二美人圖”稱為《胤禛妃行樂圖屏》。但後經多番考證,朱家浩認為此套絹畫不符合清宮后妃像的繪畫形制,清宮后妃像皆會“書以名號”或概稱為“喜容”“主位”,且這十二位美人均身著漢服,耳為“漢耳”,即只佩戴一對耳墜,而清朝滿族女子的習俗是在兩耳上各戴三個耳環,即佩戴“三嵌”,再和現存雍正帝后妃畫像對比後發現她們的相貌也無一相似。
藝術鑑賞
構圖
從構圖形式上來說,畫家巧妙的以四分之三的角度來取影,背景的縱深與框架很默契的襯託了女子體態的柔美和婀娜,與背景很微妙的聯繫到了一起,使觀者在畫面線條的指引下忽略了主角,而是直接進入了整個立體空間的氛圍,其裝飾意味很強,非常富有帶入感。
在構圖上,《胤禛美人圖》與前代美人畫的一個突出不同,在於它們廣泛使用了“線畫法”,即中國人所說的西方的焦點透視法。以《胤禛美人圖》中的一幅為例,畫中美人手持梅花冰裂紋團扇,端坐乾梧桐樹下品試新茶,身後敞開的月亮門似作邀請,引導觀者朝門內看去,一件黑漆描金書架露出一角,一條小路順著精緻的紅色欄桿向後延伸,進一步引導觀者的視線穿過庭院。顯然畫面中截取的是觀者眼前所見的景物。
形象
“美人”一詞多指理想化的、虛構的美貌女子,她們是文學、繪畫等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胤禛美人圖》正是此類畫作中的一員,雖是宮廷繪畫,卻並非通常意義上千人一面、呆板僵硬的院體。畫中的十二美人,端莊嫻靜,儀態不凡,體態嬌弱,面目秀美,雲鬢、柳眉、鳳眼、櫻唇,特別是那從衣袖中露出的纖纖玉手,膚若凝脂,指若青蔥,指甲晶瑩而圓潤,人們常說看美人要先看手,繪畫者必是深諳其道。畫中美人不論是“斜倚榻上,把玩玉環,目視窗外喜鵲不覺入神”,或是“臨窗而坐,輕掀帷帳,觀雪賞梅”,抑或“持半展書頁,沉吟瞬間”,都宛如《紅樓夢》中形容林黛玉的那樣“行動如弱柳扶風”,秀麗而纖弱,有一種引人憐愛的美感。
《胤禛美人圖》還以逼真寫實的手法精細入微地描繪了美人閨閣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她們精美的服飾、錦繡的花紋、考究的家具到華美的布慢窗棍、精緻的書冊文玩、靈動的花鳥植物等,頗具南宋畫院格調。細膩、嚴謹的繪畫手法在這裡提升為一種華貴的皇家風範,雖不及唐五代人物畫的雍容大氣,卻展現其獨特的情調,形成一種安詳、嫻雅的氛圍,可以說“十二美人圖”代表了較為典型的清代宮廷仕女畫的風貌。
風格
在繪畫風格上,《十二美人圖》延續了清王朝的宮廷畫風,關於美人的眼睛,眉毛的畫法,還有髮式的種類,都已經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形式。並無太多的創新與發展,這便是雍正所“存”的精華,在他心中,美人就是固定的一種模樣,這也側面反映出他傳統封建的帝王思想。
詩句
畫中屏風上的絕句,書卷上的詩詞,半遮半掩,完美的融進了整個書香氛圍中,貌似是無心的顯露,其實是畫家有已而為之,經考證,這些詩詞絕句全是胤禛所題,一部分收錄在胤禛《文集》卷二十六《美人展示圖》中。將自己的作品作為背景,飾物呈現出來,既不會鋒芒畢露,更會將此系列作品耐人尋味,更富有深意。
手法
美人處於畫面的前景,但她身後的這個令人產生幻想的空間,正不斷誘使觀者透過層層遮蔽,窺探其中奧秘。“線畫法”主要用於對畫面的建築或室內空間的表現,這種對西洋畫法的借用,不僅是繪畫技術上的進步,更為傳統的中國繪畫增加了新的空間表現手法,為人們開拓出新的視覺感受。如此看來,“十二美人圖”不僅為觀者展現了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還包含著中國畫家對西方繪畫透視的初步理解。
設色
在設色上,“十二美人圖”亦借鑑了西洋繪畫色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畫面和造型的真實感。正如清代松年所言:“分出陰陽,立見凹凸。”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明暗凹凸”之法亦融合了中國繪畫自身的審美傳統,摒棄了中國人不喜愛的臉部陰影的表現,在表現美人的面部和五官時,使用顏色的濃淡分出明暗凹凸效果,使之顯得柔和而秀潤,畫面依然充滿著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特色。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2014年12月,故宮博物館推出了以《胤禛美人圖》為原型的動畫—“雍正的女神們動起來啦”。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本來“嫻靜如嬌花照水”美人在動起來之後,並沒有減弱之前的氣質,相反,動起來的美人們或觀鏡、或賞雪、或觀蝶、或女紅,更加生動逼真地展現了古代宮廷貴婦的高貴典雅的生活。
歷史傳承
《胤禛美人圖》原是裝飾在圍屏之上的一組絹畫,最早被放置於清初圓明園的深柳讀書堂。雍正十年(1732),皇帝忽然下令,將“十二美人圖”從圍屏上拆下,重新裝裱,之後該組畫輾轉至紫禁城的延禧宮,自此藏於深宮,也因此躲過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20世紀50年代,該組圖在故宮庫房中被發現,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7年1月,《胤禛美人圖》的複製品在“吉光鳳羽·瑞啟新城——故宮·國貿賀新年”展覽中展出。
2019年9月3日,該作品在故宮博物院午門“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