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擴張,十二指腸橫部及升部位於腹膜後,是消化道中最固定的部分。
基本介紹
- 症狀名稱:十二指腸擴張
病因,診斷,鑑別,預防,
病因
它們從右至左橫行跨越第三腰椎和腹主動脈,十二指腸的遠端又被十二指腸懸韌帶所固定,其前方被腸系膜根部內的腸系膜上血管神經束所橫跨。腸系膜上動脈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處分出,與主動脈呈30°—40°角,如其角度變小,腸系膜上動脈即可將十二指腸橫部和升部壓至椎體或腹主動脈上,造成腸腔狹窄或梗阻。引起上述角度小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如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而將十二指腸的遠端固定在較高的位置、腸系膜上動脈起始處呈狹角、腸系膜上動脈起源於腹主動脈的位置過低。在十二指腸跨越椎體前方有異常行走的腸系膜上動脈等,此外,腰椎前凸畸形、十二指腸懸韌帶和腸系膜根部鄰近淋巴結炎性腫大、消瘦所致腸系膜和後腹膜脂肪減少以及內臟下垂等,均可縮小脊椎與腸系膜上動脈根部之間的空隙,易使十二指腸橫部遭受壓迫。
診斷
表現為飽餐後中上腹飽脹或餐後噴射狀嘔吐,以及呃逆、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 本病診斷需作胃腸鋇餐檢查,可見十二指腸第一、二部擴張,並有反覆的強烈逆蠕動,鋇劑可回流入胃內。吞服的鋇劑在2—46後不能從十二指腸內排空,即提示有梗阻存在。如在十二指腸橫部或升部有一外形整齊的斜行壓跡和鋇劑通過受阻現象,提示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的可能;如病人取俯臥或左側臥位,十二指腸瀦留消失,更可確診為本綜合徵。必要時,可同時進行主動脈造影和鋇餐檢查,能顯示十二指腸受壓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關係。
鑑別
有先天和後天。先天的有:①神經不平衡引起的先天性巨十二指腸,其機制與賁門失弛緩症或先天性巨結腸相似。②先天性粘連使十二指腸、十二指腸空腸曲或牢腸第一段發生扭曲梗阻。③小腸或結腸旋轉不全使盲腸橫在十二指腸橫部的前面而致壓迫梗阻。④十二指腸先天異常。後天的多屬機械性梗阻,如:①良性或惡性腫瘤。②胃、十二指腸潰瘍。③膽石、寄生蟲等異物,④環狀胰腺壓迫十二指腸降部。⑤胃癌或胰腺癌引起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是淋巴結結核沿腸系膜上血管分布,引起十二指腸壓迫。⑥十二指腸受腸系膜上動脈、迴腸結腸動脈或右結腸動脈壓迫。其中尤以腸系膜上動脈引起十二指腸橫部受壓較為多見,也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
表現為飽餐後中上腹飽脹或餐後噴射狀嘔吐,以及呃逆、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 本病診斷需作胃腸鋇餐檢查,可見十二指腸第一、二部擴張,並有反覆的強烈逆蠕動,鋇劑可回流入胃內。吞服的鋇劑在2—46後不能從十二指腸內排空,即提示有梗阻存在。如在十二指腸橫部或升部有一外形整齊的斜行壓跡和鋇劑通過受阻現象,提示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徵的可能;如病人取俯臥或左側臥位,十二指腸瀦留消失,更可確診為本綜合徵。必要時,可同時進行主動脈造影和鋇餐檢查,能顯示十二指腸受壓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關係。
預防
找出病因,針對處理。如切除腫瘤、分離粘連、解除外在壓迫或內在梗阻等,同時注意營養的補充和失水、電解質紊亂的糾正。凡診斷為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證者,先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在急性發作期給予靜脈營養補充、禁食、鼻胃管減壓和抗痙攣藥物。症狀緩解後,可進食流質,少量多餐,餐後即取俯臥位或右側臥位,以後逐步改為軟食。待營養改善和體重增加而使腹膜後間隙的脂肪沉積,症狀或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