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息肉

十二指腸息肉是起源於黏膜腺上皮,隆起於十二指腸黏膜面的腫物,約占胃腸道息肉病的第三位,以降部多見,單發或多發。病理改變為腺瘤和布氏腺腺瘤,錯構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等。臨床表現多樣且缺乏典型的症狀、體徵。治療以內鏡下或手術切除為好,癌變而無轉移者以胰十二指腸切除為佳。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uodenum polyps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十二指腸
  • 常見病因: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症有關
  • 常見症狀:上腹部不適、食慾減退、噯氣、反酸等
病因,分類,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十二指腸息肉同腸道息肉一樣(參見腸息肉),多數來源於腺上皮。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症有關。

分類

1.炎性息肉
隆起組織有大量炎細胞浸潤,常見十二指腸炎症性病變,如炎症性腸病。
2.增生性息肉
隆起組織含大量增生的纖維組織。
3.腺瘤性息肉
隆起組織為富含大量增生的腺體。依據腺體增生的表現,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混合性息肉。十二指腸腺瘤雖屬良性,但可惡變為腺癌。乳頭狀腺瘤多位於十二指腸第三、四段,體積較大,一般可大於2cm。
4.錯構瘤樣息肉
如Peutz-Jeghers綜合徵。臨床表現為全消化道多發性息肉並伴有皮膚和口唇黏膜色素沉著。本病以小腸最多見,好發於十二指腸,有一定遺傳性與癌變率,40%有家族病史。

臨床表現

十二指腸息肉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多數是通過健康體檢或在行其他腹部手術時發現。大部分患者首發症狀為上腹部不適、食慾減退、噯氣、反酸等類似於慢性胃炎、潰瘍病等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間歇性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等。少數患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多是因腫瘤表面缺血、壞死、潰瘍形成所致。臨床可表現為急性出血,如有嘔血和黑便症狀;慢性出血有持續性少量出血,大便潛血陽性。
十二指腸息肉較少見且又缺乏典型臨床症狀,故臨床上誤診率較高。

檢查

上消化道鋇劑造影和內鏡檢查是診斷十二指腸息肉的主要手段。B超和CT檢查對本病的早期診斷意義不大,故不作為常規檢查手段。對多發息肉且懷疑遺傳性病變者可做分子遺傳學檢測。

診斷

上消化道鋇劑造影和內鏡檢查是診斷十二指腸息肉的主要手段。對於檢查結果仍不明確診斷、而症狀較為明顯者,可行手術剖腹探查。

治療

十二指腸息肉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發生惡變。因此,一般採取內鏡下或手術治療。
對於較小的帶蒂息肉,可經十二指腸鏡高頻電切或圈套電凝切除;對於較大的,寬蒂的息肉或局限在一個部位的多發性息肉,可行病變腸段切除。切除的組織標本應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決定今後治療及隨訪措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