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手法

針刺手法。原稱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是《針灸大成》中記載的十二種針刺基本手法,包括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退針、指搓、指捻、指留、指搖、指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手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針灸大成》卷四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針灸大成》中記載的十二種針刺基本手法。原稱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退針、指搓、指捻、指留、指搖、指拔。其中指持是以手持針,口溫是以口溫針(已不用),指留是出針前稍作停留,指拔是起針,其餘手法均見《金針賦》十四法中。

中醫套用

1、爪切:十二字手法之一。指針前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切按穴位處皮膚以助進針的方法。《針灸大成》:“一爪切者,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不傷於榮衛也。”
2、指持:《針灸大成》十二字手法之一。指針刺前以右手持住針柄,用心專注,使針在穴上著力一旋一插,直透腠理的操作方法。《針灸大成》:“二指持者,凡下針,以右手持針於穴上,著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氣三口,提於天部,依前口氣,徐徐而用。正謂持針者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心無他慕,若待貴人之說也。”
3、口溫:指針刺前將針放入口中使針溫熱的一種方法。此法現已不用。《針灸大成》:“口溫者,凡下針,入口中必溫熱,方可與刺,使血氣調和,冷熱不相爭也。”
4、進針:十二字手法之一。指在針刺時醫生和病人都須安神定息,且取穴必須準確的方法。《針灸大成》:“四進針者: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須審穴在何部分,如在陽部,必取筋骨之間陷下為真,如在陰分,郄膕之內,動脈相應,以爪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
5、指循:十二字手法之一。指針刺而氣不至,可用指循導氣法來催動經氣的方法。《針灸大成》:“五指循者,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手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故也。”
6、爪攝:指針已刺入後,發生滯針,出針困難,用大拇指指甲於針穴所屬經絡上下掐按的方法。《針灸大成》:“六爪攝者,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使氣自通行也。”
7、退針:十二字手法之一。指在用瀉法時,退針、出針的方法。《針灸大成》:“七針退者:凡退針,必在六陰之數,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誠心著意,混亂差訛,以瀉為補,以補為瀉,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
8、指搓:十二字手法之一。指針刺後捻轉針的方法。《針灸大成》:“八指搓者,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令入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若氣滯澀,即以第六攝法切之,方可施也。”
9、指捻:十二字手法之一。指以捻轉為基礎,目的在於行氣的一種方法,可在通關過節時配合套用。《針灸大成》:“九指捻者,凡下針之際,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內捻者為之補,轉針頭向病所,令取真氣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為之瀉,轉針頭向病所,令使邪氣退至針下出也,此乃針中之秘旨也。”
10、指留:十二字手法之一。指在出針時,不立即將針拔出,而將針提至天部在皮下停留一段時間,使榮衛之氣疏散,不致隨針外逸的一種方法。《針灸大成》:“十指留者,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
11、指搖:本法搖而出針,開大針孔,以泄邪氣,瀉法用之。
12、指拔:十二字手法之一。指出針之時,將針提至皮下,待針氣緩不覺沉緊時再拔針的方法。《針灸大成》:“十二指拔者,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