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俄語名:12)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的懸疑劇情片,由謝爾蓋·馬科韋茨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維克多·維爾比斯基等主演,於2007年9月20日在俄羅斯公映。
該片取材於1957呂美特導演的同名電影,講述一名車臣少年被指控殺害養父,在十一名陪審員認定他有罪的情況下,唯一對案件懷有疑問的陪審員說服其他人重新審視案件證據、尋求真相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編劇: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主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維克多·維爾比斯基,謝爾蓋·馬科韋茨基
- 對白語言:俄語、車臣語
- 中文名:十二怒漢
- 外文名:12
- 其它譯名:12怒漢:大審叛(台)
- 製片地區:俄羅斯
- 類型:劇情、懸疑
- 片長:159分鐘
- 上映時間:2007年9月20日(俄羅斯)
- 分級:PG-13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俄羅斯發生了一起離奇謀殺案,一名來自車臣的少年,因為涉嫌殺害他的養父,即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重罪,而被害者是一名俄羅斯軍官,過去曾參與對車臣的鎮壓。案發當晚,沒有任何人親眼目睹行兇過程,但是從表面上看,證言和物證對少年非常不利。
在聽取了控辯雙方的意見後,12名自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陪審團成員聚在法院旁邊的學校體育館,討論是否給車臣少年定罪。其中一位陪審員不顧其他人都同意“有罪”的態度,力排眾議要求重新討論,給這名少年最後一個機會。這項要求激怒了其他11名陪審員,因為大家一致認為沒必要浪費時間去為一個已經“蓋棺論定”的案子翻案。然而這名陪審團員不願放棄,他不但提出了對少年有利的說法,並設法說服其他的陪審員以扭轉審判的結果。在他的努力下,陪審員們開始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重新審視整個案件。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1號陪審員 | 謝爾蓋·馬科韋茨基 | ---- | ---- |
2號陪審員 |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 | ---- |
3號陪審員 | 謝爾蓋·加爾邁什 | ---- | ---- |
4號陪審員 | 瓦連京·佳夫特 | ---- | ---- |
5號陪審員 | 阿列克謝·彼得連科 | ---- | ---- |
6號陪審員 | 尤里·斯托亞諾夫 | ---- | ---- |
7號陪審員 | 謝爾蓋·加扎諾夫 | ---- | ---- |
8號陪審員 | 米哈伊爾·葉夫列莫夫 | ---- | ---- |
9號陪審員 | Aleksei Gorbunov | ---- | ---- |
10號陪審員 | 謝爾蓋·阿爾采巴舍夫 | ---- | ---- |
11號陪審員 | 維克多·維爾比斯基 | ---- | ---- |
12號陪審員 | 羅曼·邁迪安諾夫 | ---- | ---- |
鄰居 | Olga Khokhlova | ---- | ---- |
法警 | 亞歷山大·阿達巴什揚 | ---- | ---- |
烏瑪 | Apti Magamaev | ---- | 車臣少年,父母死於戰亂,被父母的朋友俄國軍官收養 |
烏瑪(童年) | Abdi Magamayev | ---- | ---- |
法官 | 娜塔麗亞·蘇爾科娃 | ---- | ---- |
辯護律師 | Konstantin Glushkov | ---- | ---- |
檢察官 | Vladimir Nefyodov | ---- | ---- |
老爺爺 | Vyacheslav Gilinov | ---- | ---- |
目擊者的女兒 | Lyubov Rudneva | ---- | ---- |
目擊者 | Igor Vernik | ---- | ---- |
沃勒叔叔 | Vladimir Komarov | ---- | 俄羅斯軍官,烏瑪一家的朋友,收養了烏瑪並把他帶回莫斯科 |
車臣反政 府游擊隊隊員 | Lasha Marykhuba | ---- | ---- |
戈巴契夫 | Ferit Myazitov | ---- | ---- |
小男孩 | Abdulbasyr Gitinov | ---- | ---- |
魯斯蘭 | Mikael Bazorkin | ---- | 烏瑪的父親 |
烏瑪的母親 | Mesedo Salimova | ---- | ---- |
舞者 | Soslan Sanakoyev | ---- | ---- |
舞者 | Alan Tsopanov | ---- | ---- |
指揮官 | Gennadi Ternovsky | ---- | ---- |
警察 | Andrei Sukharev | ----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
Aleksei Balashov Aleksei Karpushin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Leonid Vereschtchaguine Yekaterina Yakovleva |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Vladimir Krasinsky |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弗拉迪米爾·莫伊辛科 Aleksandr Novototsky | Vladislav Opelyants |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 | Enzo Meniconi Andrei Zaitsev | Tamara Odintsova | Viktor Petrov | Natalya Dzyubenko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1號陪審員演員:謝爾蓋·馬科韋茨基曾是物理研究員。審判期間對證據產生懷疑,在第一輪投票時投了唯一的無罪票。他以自己從墮落到獲得救贖的人生經歷為依據,說服其他陪審員不要濫用投票權、輕易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帶動大家認真審視案件中的證據,以重新做出判斷。
- 2號陪審員(尼古拉)演員: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畫家、前軍官,曾在車臣工作過。作為陪審團主席,負責記票。早在庭審時就已經察覺出有黑惡勢力在陷害車臣少年,而且注意到女證人證言的破綻。但考慮到被告人的人身安全,他認為應該判其有罪。當其他陪審員們都投無罪票時,他把男孩出獄後如何生存的難題擺在了大家面前。
- 3號陪審員演員:謝爾蓋·加爾邁什計程車司機,脾氣暴躁,說話不經大腦。對高加索人(車臣人即居住在高加索地區)、猶太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見,堅持認為男孩有罪,試圖以恐嚇和無根據的想像迫使他人改變主意。但2號陪審員提出的女證人挑拔男孩與養父關係的推測,勾起了他自己的傷心往事,最終令他改投無罪票。
- 4號陪審員演員:瓦連京·佳夫特猶太人。他的父親在二戰中與黨衛隊軍官的烏克蘭籍太太相愛,戰後拋妻棄子,經歷磨難終於與烏克蘭女人成婚。而當看到那女人的照片時,他理解並原諒了自己的父親。此事讓他相信世事皆有可能,因此第一個站出來贊同1號陪審員的主張。他向眾人指出律師在法庭上毫無鬥志,所以男孩沒有得到有效的辯護。
- 7號陪審員演員:謝爾蓋·加扎諾夫高加索人,外科醫生。在莫斯科學醫,現在擁有自己的診所。平時笑容可掬,但當3號陪審員污衊高加索人沒文化,又質疑其職業能力時,他馬上變得怒不可遏。在陪審員們重新推敲證人證言時,憑藉對高加索人文化習慣的了解,他指出男孩不可能像女證人所說的那樣在殺人前用俄語大喊大叫並從上向向用刀刺死被害者。
- 8號陪審員演員:米哈伊爾·葉夫列莫夫喜劇演員,本來打算去外地巡演,因為陪審團會議遲遲不能結束而錯過了火車。雖然本職工作是逗人發笑,但他憂國憂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引起觀眾對國家、社會、民族等問題的重視,而人們卻把他嚴肅的演講當成滑稽表演,一笑而過。
- 9號陪審員演員:Aleksei Gorbunov墓地主任,靠敲詐死者家屬發不義之財,然後拿出一部分錢救助流浪者、在家鄉建造設施齊備的學校,因 此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負罪感。對於社會黑暗面有深刻了解的他,覺得11號陪審員提出的開發商剷除釘子戶的推論很有可信度,於是改投無罪票。
- 6號陪審員演員:尤里·斯托亞諾夫富有的電視製作人,家中經營電視台,曾在美國哈佛留學。性格優柔寡斷,高度敏感。在會議上反覆改變立場,看過1號陪審員等人對證言進行的模擬試驗後改投無罪,但當3號陪審員虛構了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殺人案後,精神高度緊張的他又改變了主意。
- 11號陪審員演員:維克多·維爾比斯基為人冷靜,對社會的陰暗面深有了解。他從老證人住址的變更入手,推測出是受害者是釘子戶,由於工期緊張,在雙方調解不成的情況下,開發商殺死受害者並嫁禍車臣少年。
- 烏瑪演員:Apti Magamaev車臣少年,不擅長說俄語。車臣戰爭中,他的父母被殺害,家園被燒毀,他一個人在戰火紛飛的車臣地區流浪,九死一生,後來其父母的朋友、俄羅斯軍官找到他,並把他帶回莫斯科撫養。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2007年,米哈爾科夫親自為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放映了該片。看到影片結束時,普京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 該片上映的2007年恰恰好是呂美特導演的美國版《十二怒漢》上映50周年。
- 片中一直有一隻麻雀穿梭於陪審團所在的體育館裡,而在東正教教義里,麻雀代表了聖靈的降臨。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
2007年 |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 | 金獅獎 | 《十二怒漢》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提名 |
榮譽金獅獎 | 《十二怒漢》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獲獎 | ||
2008年 | 第8屆俄羅斯影視“金鷹”獎 | 最佳故事片 | 《十二怒漢》 | 獲獎 |
最佳電影男主角 | 扮演陪審員的12名男演員 | 獲獎 | ||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外語片 | 《十二怒漢》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 提名 |
幕後製作
導演米哈爾科夫有感於蘇聯解體給俄羅斯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特別是車臣戰爭指揮者對車臣問題的盲目無知造成的民族矛盾之痛,將影片衝突源頭放到了“車臣問題”這一更大的社會歷史背景當中,希望通過影片亮出俄羅斯人真正的良心與同情,也表達人們對過渡時期混亂的憂慮。
米哈爾科夫認為,俄羅斯人是靠心和靈魂來生活和判斷的,他們不習慣靠書本和枯燥的法律。所以,他拋棄了美國版所反覆強調的“人在法律面前的責任感”以及法律上的“合理懷疑”,而是為片中的車臣少年設定了有罪和無罪的兩難境地(如果判其無罪,他出獄後可能被真兇無聲無息地幹掉)。另外,有別於原版全部故事發生在一個封閉房間內的話劇化安排,米哈爾科夫在片中插入了大量的車臣戰場的畫面與男孩回憶的閃回鏡頭,提醒觀眾車臣這一特殊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米哈爾科夫曾重申自己的影片不是翻拍,而僅僅是借用了美國版的框架。
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 TriTe、Studio Trite |
---|---|
發行公司 | Karoprokat[俄羅斯] Kinomania Swallow Wings[中國台灣] 01 Distribution Annie Planet[日本] Filmmuseum Hexagon[日本] KinoVista[法國] Seven Films[希臘] 索尼經典[美國] 盧米埃爾家庭娛樂[荷蘭](DVD)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DVD)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
俄羅斯 | 2007年9月20日 | 日本 | 2008年8月23日 |
中國台灣 | 2008年6月20日 | 愛沙尼亞 | 2008年9月26日 |
義大利 | 2007年9月7日 | 加拿大 | 2008年9月29日 |
烏克蘭 | 2007年9月20日 | 荷蘭 | 2009年1月8日 |
土耳其 | 2008年4月11日 | 希臘 | 2009年2月13日 |
西班牙 | 2008年6月13日 | 美國 | 2009年3月4日 |
捷克 | 2008年7月11日 | 法國 | 2009年5月21日 |
音像製品
發行時間 | 2009年7月6日 |
---|---|
發行地區 | 英二區 |
介質 | DVD |
發行公司 | Drakes Avenue Pictures |
規格 | 1、畫面比例:2.35:1寬銀幕 2、杜比數碼音軌 |
影片評價
該片的一大創新是沒有照抄美國原版的結尾。導演自己扮演的2號陪審員要求在座的陪審員一起找出殺死男孩養父的真兇,並負擔男孩日後的生活。而曾經嚷嚷著要伸張正義的陪審員都開始推脫。人們發掘了真相,卻無力面對真相;人們主持了正義,卻無力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這是俄版改編比美版更為深刻之處。(江淮晨報評價)
比較俄版與原版《十二怒漢》,就會發現後者中的陪審團觀點的轉變,都是受到難以辯駁的事實證據的衝擊,而前者中的陪審團之所以轉變,卻往往是由於主觀態度與情感認同的改變。也就是說,後者以理服人,前者更多以情動人,包括最後的結局,落腳點也是情。俄版《十二怒漢》體現一種拋棄成見與仇恨,重尋仁慈與善良,寄望於未來的良好願景,但它所凸顯的也正是難以迴避的俄羅斯當代社會令人糾結困惑的現實。(騰訊娛樂評價)
除了精彩的台詞,影片中十二位男主角都有出色表現,十二怒漢構成了一個表現力極強的整體。通過這部影片,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向世界展露了他們在新遊戲規則下對生命、對正義的思考,展露了他們對俄羅斯豐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和深深的憂慮,展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迷惘。(新浪娛樂評價)
該片動靜自如,有不少的閃回片段和快速切換。為消除150多分鐘片長的不利因素,在占據80%以上的室內場景部分言辭陳述中精心安插了幽默細節。(南方都市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