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形是以拳擬十二種動物的生活形態和搏鬥的特長而組成的形意傳統套路。它包括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鮀、蛇、鸌,鷹、熊,較五形拳練習,又增加了許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豐富、勁力全面,中提高身體素質、改變人的精神氣質,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又可鍛鍊和掌握多種勁力,提高攻防實戰能力。
武術術語,十二類型,龍形,虎形,猴形,馬形,鮀形,雞形,燕形,鷂形,蛇形,鳥台形,鷹熊合演,
武術術語
武術術語。
武術中十二種運動方式的定型,即動、靜、起、落、站、立(單腿)、轉、折、快、緩、輕、重。
在武術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創造了一套富於形象化的格式:
動如濤;活動之勢,要使運動氣勢象江海的浪濤那樣激”盪,滔滔不絕,在萬馬奔騰中仍有明朗感和穩定感,做到;“動要有韻”,“動中有靜”。
靜如岳:靜止之勢,要象大山那樣巍峨,似乎任何強大的力量都推它不動似的。
起於猿:跳起之勢,要有猿猴縱身時的那種機靈、矯健、敏捷的意味。
落如鵲:落降之勢,要象喜鵲落到樹枝上時的那樣輕穩。
立如雞:單腿獨立之勢,特別是從活動性動作轉入到靜止性的獨立動作時,要象雞在奔走中突然聽到了什麼,立刻停步捲曲起一隻腳來那樣,。顯示出動作的安定穩固。
站如松:兩腳站立之勢,要象蒼松那樣巍巍地剛健、挺拔,在靜止中傲然富有生氣,使靜和動密切聯繫在一起,即所謂“靜中有動”。
轉如輪:旋轉之勢,要象車輪繞著軸心那樣轉動,善於創造和掌握運動的軸心,這樣才能達到“圓”的要求。
折如弓:摺疊之勢,是指扭身擰腰等轉折的動作。要象弓那樣越折越有力,含有一股反彈勁,不是折得極柔軟而沒有勁力。只有在摺疊之勢中做出反彈勁,才能突出動作的變化。
輕如葉:輕飄之勢,要象樹葉那樣輕,才能達到“飄”的要求。
重如鐵:沉重之勢,要象鋼鐵砸下那樣沉重有力,但“重而忌狠”,不能咬牙切齒。
緩如鷹:緩慢之勢,要象鷹在空中盤旋那樣精神貫注,慢中有快,但’緩而忌溫”。慢易生懈",要防止動作產生鬆懈現象。
快如風:快速之勢,要象一陣疾風那樣迅速,但"快而。忌毛"。"快易生爆",火爆可以藏拙,但畢竟會使動作產生不準確的錯誤,務須快而不毛。
十二類型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變、戴龍邦所傳原為十大形,既龍、虎、猴、馬、雞、燕、鷂、蛇、鷹、熊。後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創添了鮀和鸌形,使形意拳有與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擊之法更趨於全面。
龍形
龍是中國古代傳統中的神化動物.。蟄龍升天、.雲龍九現、騰雲駕霧、翻江倒海等等,處處顯示龍的神奇變換。龍形練神,神發於目,威顯於爪,勁源於腰,而起於承漿之穴(下唇下陷處),在動作的技法中我們要學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勢”,順逆盤旋,起伏變換。在其起鑽騰越時,要象蟄龍升天,既輕靈又矯健。在落翻潛沉時,如霹靂擊地,既迅猛而又舒放。故龍形形式雖簡,而動作勁力難練。務從起伏柔韌,騰潛矯健的動作中求得周身三節慣穿,身腰剛柔形神一氣,能如此練習和認識,則形意龍形妙諦可得矣.。
虎形
虎有撲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掃,故稱“虎有三絕之技”。它縱山跳澗,兇猛異常,不怪稱為“獸中之王”。經曰:“虎未撲食頭早抱”是指虎未撲食之前,總是先縮身,收腿,兩前腿抱於頭前額下,藉以蓄力待發,並借後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撲既能縱高跳遠,又能迅猛力大,特別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撲動物無法抗脫。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後的一撲,也完全具備這一特點,這就是虎撲食兇猛之所在,也是“虎抱頭”亦顧亦打的由來。我們學練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竅要,以求形神兼備,技擊效果好。
猴形
猴性敏且精靈。拳經云:“猴有縱山之靈,攀緣之巧”,它的輕靈確非其它動物可比。我們學練猴形不論進退晃閃轉換中,還是縱跳騰挪時,不論是“掛印”、“倒繩”,還是“爬竿”都要意動身隨,手腳合一,以求一動周身俱動,並能一發即到,磨礪習久,則不難得猴形之精微
馬形
拳經曰:“馬有疾蹄之功、賓士之勇“。因之我們在學馬形時,就是學它風馳電掣的特點。練馬形不能離開形意技法之本,要從“身似弩弓”,“行如槐蟲”的訓練中逐步悟出來,它絕不是瞎跑濫蹦,只有將“槐蟲步”從輕靈合協及穩實中練出“勁疾步大”的技法勁力才對。不管是單馬形還是雙馬形,都要充分發揮形意的腰勁和下肢作用,拳經曰:“腳打踩意不落空,訊息全憑後足蹬”,“去意好似捲地風”正說明其兩腿前趟後蹬作用,只右這樣才能體現“踐拳似馬奔”的高超技法。馬形中的兩臂在演練中含里摟、前沖的疾蹄之勁,其腕關節尤有扣腕里刨的技法作用,也充分體現“拳打三節不見形”的精微所在。
鮀形
拳經曰:“鮀有浮水之精,撥轉之妙”。鮀,近代人著書因鼉與之同音,並且會水、兇狠,便誤認為是學它。實際鼉是揚子鱷,又叫豬婆龍,它兇狠、貪睡、且會泅水,在水中僅頭背處露水面。游水時是直線前游,掌是大巴掌形,並不顯輕靈。我們所練的鮀形是浮於水面,做曲線前進的,掌形是拇食指分開,其她三指捲曲,這掌分明是學昆蟲輕靈的爪兒,而不是學鼉的大巴掌。實際鮀形是前人諧音會意的自選字,在老拳譜註明為“剪字股”,人們俗稱“香油”,也有叫“賣油郎”的灰褐色。長不過寸,六隻長腿的昆蟲,雨後在水面上常見到它。動物界稱它為“水上遊客”,譯音叫“銀蘆”,它才我們要學的浮游水上,曲線游進、既輕靈又快速,具有浮水之精的小動物。
雞形
拳經曰:“雞有獨立之形,欺斗之勇”。雞形有稱雞形撕把(反映其欺斗之勇)或雞形四把(反映其獨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為要追求的側重點不同。雞形因其動作變化大,勁力豐富而被列入形意傳統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勁力順達,銜接緊湊等特點,故被形意前輩們所珍視。
雞形套路中有許多技法應掌握,如:“獨立”之穩整,“上架”之輕靈,“食米”之速脆,還有“報曉”、“抖翎”,既有“抻拔筋骨”之巧,又有擰腰抖身之爆發勁,特別是雞的“欺斗之勇”更別具形威。它不畏強暴、不懼異類,眥裂目突、翅羽蝟張、忽騰忽落、亦抓亦啄,真可謂聲威駭人。這些充分表現雄雞的神與氣,勇與智的作用,有待于格物致知為我們所用。
燕形
拳經曰:“燕有抄水精,擊水之巧。”它矯捷低掠,扶搖高翔,靈活速敏,在鳥類中堪稱獨步。我們學練燕形不論是“抄水”、“啄泥”還是“擊水”都要在輕靈合協中去求得,練習時要求動作活而不浮,實而不滯,在一氣貫串中能縱得遠,起得快,落得輕,以達到跳躍的輕靈,起伏的流暢,勁力的實整和追求目的。
鷂形
鷂為猛禽,體積小但靈敏,“有束身之捷,入林之巧”。它的“形”與“意”已為練形意者溶入常用技法之中,拳經曰:“束身而起”,起是去也,束身而起既是蓄力待發,又是亦顧亦打。特別是“鷹鷂回頭”這一動作,是掌握“望眉斬夾反肩臂”之捷徑所在,從中既練鷹鷂回頭之神,又能喚發周身抖擻之勁。已成為形意愛好者練神發勁的經典動作,希望各位從鷂形式簡且變化少中,深入體驗,以求習而能精。
蛇形
拳經曰:“蛇有撥草之能,纏繞之巧。”通體曲伸柔韌,周身節節貫串。用之於拳,活動在腰,勁發於胯。故在傳統技擊上有“蛇形胯打”之說。可惜箇中竅要人多不知,競誤認為“肩打”實大謬也,在學練蛇形時,雖是翻轉變換前進,但必須柔中寓剛,動作柔韌、靈活,開合束展鮮明,周身節節貫通,在曲折中力求用勁完整,方得竅要。如能得勁得意,則沾身發勁之妙自可得矣。
鳥台形
經曰:“鳥台有豎尾之能。”誤有駘(劣馬)、鴿之寫法。故說類似駝鳥,而駝鳥只善走並無豎尾之能,故不知是何物。鳥台,又名兔鶻,是一種尾短的小鷹,人們叫它“禿尾巴鷹",獵戶得之,幼時磨其爪(因原爪過尖銳,以免捕捉時損傷野兔皮毛),餵養以捕野兔。野生的tai多站高枝,頭常向下,尾向上倒立著(即豎尾),為俯窺狡兔、野鳥,以便疾下捕捉。因為一般不知,才出現多種猜測。在拳的擊法上,因人是用雙臂在身前學其用尾,是借肋腹發勁,形成前擠上撐而發豎尾之勁,故它用的是“肋腹打”因為形意拳的技法達到高超境地時哪沾哪打,而在它的14處打法中,惟有人的“肋腹”處不能發勁打人,故李洛能才予以增補之,使形意拳的技法更全面
鷹熊合演
鷹為猛禽,常盤旋高空,俯視獸禽,瞥目一瞬,禽獸難逃,因飛速,爪銳,力猛,鋒不可抗,故練形意的學其捉拿之精,瞥目之銳。熊是猛獸,雖性遲鈍,但力大稱雄。故做人立,項豎肩垂,兩膀一晃,樹木折斷,故人們學練它的豎項之力,甩膀之能,訓練長久提神增力。
鷹熊二形因其特能單一,故沒有單練套路,昔有鷹熊半智取法為拳,曰:“起為熊,落為鷹,”形意才有拗步鷹熊合演的練法,使其俯仰陰陽相合,又使起落鑽翻相應,尤利於一氣之開合與收放,故傳統多練鷹熊合演,亦一拳兩得也。